- 相关推荐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1
《拆掉思维里的墙》的确非常值得一读。以前也看过一些类似的书籍,但都只是草草浏览,没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字里行间闪烁着人生智慧,能常常让人读到触动心弦的语句,即使在放下书本后还能回味良久。
一本好书,一本成功的书,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此我不想就书本的内容本身做过多的叙述,只是想谈谈此书带给我的思考,并粗浅的从时间维度上梳理一下它的现实价值。
古典提出“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这是当今社会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住房难、房价高是一个多么深入人心的话题!那么中国人看重房子,急于买房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我想我们或许可以从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上找找答案吧。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让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农耕文明的火种在炎黄子孙中代代相传,当年富饶的中原地区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高中课本中就曾叙述过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土地历来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根基,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实行,正是经济对政治影响的表现,在这样政策环境的长期影响下,我们的`民族性格中形成了对土地的依赖。商人因此地位地下,他们经商积聚的财富都是为了置办土地,由商人变成地主几乎成了一个不变的规律。人们从土地上寻找一种踏实,寻找一种内心的安稳。我国近代的实业救国、洋务运动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这样的民族性格驱使着商人把金钱用于买田置地而非扩大再生产。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公有化,地主成为一个历史名词逐渐离我们远去,由此人们把对于土地的渴望转变为对于房子的渴望。有房才嫁女,有房才安定,有房成了幸福的基础,有房成了许多人奋斗的目标。这也就造就了现如今房地产业的火爆景象,国家数次出台政策抑制房价,但是收效甚微。这其中或许有挡不住的刚性需求,但根植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性格中对于土地的需求无形中也加剧了买房热。
由此,古典提出房子消灭梦想无疑是对这一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性格的一种挑战。但是不可否认,时代在发展,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房子真的是我们最好的归宿么?安稳与踏实有很多种,不是只有房子才给的了。就像书中写的巴菲特一样,我想住在灰色小楼里的他一定比许多住在大别墅里的暴发户心里踏实的多。古典希望我们破除的就是一种房子给我们的安全感,或许房奴们辛苦并快乐着,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已将自己的未来奴役。
房子是压在年轻人肩头的一坐山,就业又何尝不是呢? 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一直将出仕作为读书人的毕生追求。当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就将安定天下视为己任,为后代所有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的科举制为所有的读书人开辟了一条功成名就的大道,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寒窗苦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们共同的目标,当然有朝一日考取功名,还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通过这样一种巧妙的手段揽天下英才于囊中,同时引导着他们朝着封建统治需要的方向发展。不得不佩服封建统治者高明的政治智慧,一代代的读书人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被批量化的生产出来,一等品入朝为官,二等品坐镇地方,三等品不妨开个私塾继续生产,说不定还能出个一等品也算是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种安慰。
深究这些读书人的心态,其实无论多么宏伟的志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终归结到物质上是一种吃皇粮的光荣与安稳。中国古代的官员只要任上无差错,为官一般是一个可以做到告老还乡或寿终正寝的安稳职业。这也难怪那么多人对此趋之若鹜,头悬梁、锥刺股也在所不惜。更何况在一个讲出身、讲家世的时代,“士农工商”这一人为顺序又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写下来浓重的一笔。入朝为官由此成为一种无上光荣的职业,哪怕俸禄微薄,但精神上是富足与安稳的。从商虽然可以过上不错的物质生活,但确是一种不被政策支持的职业,不仅地位地下,财产也缺乏法律保护。
这一民族心理投射到当今社会,考公务员热无疑是它最好的佐证。如今的大学生纷纷将考公务员作为自己毕业后就业的一大选择,甚至早在大三就开始花力气准备公务员考试。我的父母也希望我能在毕业后考取公务员,原因很简单:安定。没错,公务员和铁饭碗几乎划等号,我们依赖这一职业所带来的安稳,我们也依赖这一职业所带来的体面。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从商已变的无可厚非,甚至金钱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但是公务员这一职业依然具有不可阻挡的魅力,不得不说是这一民族心理使然。
关于这一方面,古典有“职业安全感奴隶”的阐述。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是有着工资不高但是安稳的工作,我们不想过他们那样的生活,但又害怕做出改变。其实是我们太渴望安稳,又太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他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他的奴隶们,这个房间用恐惧做墙,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这一次古典希望我们冲破对职业安全感的束缚,又一次挑战了民族的传统观念,他鼓励我们尝试,但不是盲目的随便尝试。很认同他的这句话:“你的潜能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他,他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其实给我们安全感的不是职业本身而是我们自身的能力,有能力的人走到哪里都自信,无能力的人则会时时自危。 最后我想来谈一谈“有趣模式与无趣模式”。这一现象的形成同样能从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找到答案。
我国是一个大陆性国家,出身于大陆上的民族与生俱来有一种安于现状的性格,于此相反的是岛国的民族一般更具冒险精神。因为土地与资源有限,地理条件迫使他们不断探索外面的世界。而富足的大陆使人们很容易满足于现状,小农经济更是进一步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从古至今,“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等一些词语常常被我们念叨在嘴边,一直被灌输于我们的脑海。我们这个民族一直活在天朝上国的自信中,的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但是走入近代,清朝的闭关锁国使我们背上了“东亚病夫”的耻辱。清政府为何如此自信,不正是我国对地大物博的盲目自信与知足所致吗?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2
我很喜欢读书,经常读书可放松身心,开拓视野,散发思维。近期阅读了《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书中提到要成长为自己的样子。自己是什么样子?从小接受义务教育长大,大学毕业后找到工作,结婚生子,这是社会中普遍的样子,谁又能说这不是自己的样子呢。
偶尔看到一些微信推送,有些人选择归隐或者离开都市生活,离开焦虑与不安,寻找小城的安宁。这似乎与我们平常认为的拼命努力在大城市生存生活有些背道而驰,是对还是错?我认为这无关乎对错,究其原因大体是这些人认为在喧嚣的城市中忙忙碌碌,机械式的工作和生活脱离了生活本质,没有得到精神上的充实和愉悦,没有梦想,没有追求,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因而换一种生活方式,换成自己想要生活的样子。
上学时候的我很胆小,和同学们买了一样的羽绒服,虽然穿起来毫不起眼、普普通通,但我会感觉安全,其实我并不喜欢。很久以后我每每想起这件事都记忆犹新,通过这件事让我懂得自己喜欢的才是需要的,不被他人的行为言语改变自己,那不是我的样子。忙碌中的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什么是我真实的想法,要追寻的是什么。就我个人而言,我要为梦想而努力奋斗,我要在九三这个舞台上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就是我所追寻的,也是我想长成的样子,我也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拼搏。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节奏很快,越来越多的人用金钱、权利、职位来衡量人生价值,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诉求,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很喜欢张曼玉、林青霞、王祖贤那时候的美女,他们各有千秋,风华倾城,而不是现在统一版的“瓜子脸、大眼睛、天鹅颈”,相貌如此,追求亦如此,人的追求不能人云亦云,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追求才有梦想,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
世界上有各行各业,声色犬马流光溢彩,确立自己的追求目标,把握自己的内心,丢掉无用的顾虑,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人生画卷由自己,浓墨重彩总相宜。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3
没读这本书之前总是认为将后要是有能力了,赚到钱了,就要赶紧去为自己买房,这样才能够证明自己就算什么也没有了,可还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可现在看来错了,那句话说得对,你有房子,那你只有世界的一个小小角落,但如果你没有房子,整个世界都可以是你的'。
没读这本书之前,总是埋怨着为什么老爸总是把他那些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强加到我身上,不去听从他就说长大了翅膀硬了,然后就这样弄得全家人不好过。慢慢地觉得,那好吧,你高兴,全家人都好,我无所谓了。时常会埋怨世界的不公平,遇到不顺时很是想哭。不过在现在看来,好像也不总是那么一回事,如果真不公平,作者怎么可能会把我的心思给写进去。再有,如果真的那么不公平,就一定要去找到那个你认为的不公平,然后努力的去改变它。
很多时候很多事,你总是认为你不能去做好,那是因为你心里就一直在想着:我肯定不能去做好它。如果你的思路是“我能”“我行”,你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拆掉你思维里那堵“不”字的墙,你就会发现你也还可以这样。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4
即使他们帮这个人找到最优化的道路,这个人也会继续和自己玩yes,but的游戏:“是的,但是”这种人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关在看不见的牢笼中间,我把这些人称为yesbuter,大部分的yesbuter都是安全感奴隶。
“是的,但是”式聊天比较常见,我们自己或身边的朋友经常会表现出来。
道理大家都会讲,因此大多数时候大家都在玩“说服”与“被说服”的游戏,不过我们会发现,即便最终某一方“被说服”,事情也不会有多少改变。因为“被说服”的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所以才会有不断循环的“是的,但是”。
“是的”表示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潜意识里表示这不是我真正的问题所在。不管是和别人还是和自己玩yes,but的游戏,都是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
如果像作者这样去提问,是找不到真正的恐惧信念,也解决不了具体问题的:如果害怕考研失败,为什么不尝试找一个一起奋斗的另一半?为什么不去找工作?为什么不平平淡淡的待下去呢?跳跃式的提问,然后直接给出“被安全感囚禁”的结论,显然不能得出为什么害怕考研失败的实质原因。
回答中提到,害怕考研失败是觉得自己不擅长学习,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找到一面“安全感”的墙去拆除它,不害怕失败就能解决的,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去提高学习能力。在思考如何去提高学习能力的时候,还会遇到很多“是的,但是”的情况,但只有深入去研究和分析一个问题,才能慢慢发现问题的'本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扯到找对象、找工作等新问题上。 比如有些人想考研只是受就业压力、周围考研氛围、新闻报道等方面的影响,自己其实并不是真的想要考研,对于考研的结果也就没那么在意,当然去考肯定不希望失败。这种随大流的做法,表面上是害怕考研失败,实际上担心的是考研有没有用的问题。如果选择了考研,就不能去参加工作,少了几年工作经验;如果读完研出来依旧找不到工作,那就浪费了几年时间;如果读完研和专科生、本科生做同样的工作,读研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大家都在准备考研,自己不准备又会不会显得不合群、不上进呢?承认自己随大流,又显得有点low。
因此在“说服”与“被说服”的游戏中,一方有可能会选择性的回避自己真实的问题所在,另一方会先入为主的做出结论。最终看似说服者圆满完成了任务,事实上被说服者的困扰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如果没找对问题实质,下次再去问他“为什么不去提高学习能力呢?这不是害怕考研的原因吗。”他可能会回答“是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即便被说服者不再害怕考研失败,他也不会全力以赴的去准备考研,因为他的问题本质并不是考研成功与否。
所以,当我们遇到“是的,但是”式聊天时,我们需要思考:是不是聊天偏题了,是不是自己先入为主了。也需要思考:我们自己是不是在逃避问题的本质。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男生贾里读书笔记06-12
男生贾里读书笔记[汇编15篇]11-30
企业管理的思维误区02-23
思维导图工作总结08-16
思维训练社团工作计划08-05
创新思维学习心得07-02
幼儿园主题墙工作总结11-26
创新思维实践心得体会01-28
经典读书笔记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