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读书笔记1
《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苦难经历。小说以主人公福贵的口吻叙述,通过他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中国社会从解放前到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革。
首先,让我来谈谈《活着》的主题。这部小说的主题是“活着”,它通过描述福贵在生活中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种观点让我深感震撼,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部小说的结构。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通过福贵的回忆,让我们了解到他的一生。这种手法不仅让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福贵和他的家庭。同时,小说还通过多个视角来描写福贵的生活,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他的经历。这种手法让故事更加丰富多样,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福贵和他的家庭。
在人物方面,福贵、家珍、有庆等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的性格各异,但都在生活中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尤其是福贵,他的坚韧和乐观让人深感敬佩。他们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语言方面,《活着》的.语言简练而生动。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让故事更加深刻。比如,福贵的生命就像是一条河,时而平静,时而汹涌。这种比喻让我深感震撼,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加珍视生命,更加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部小说的优点和不足。首先,小说在主题和结构上都表现出色,让读者深深地被故事吸引。其次,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故事的结局过于悲惨,让人心痛不已。
《活着》读书笔记2
《活着》讲述的是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澌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上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这一切,又一次引起了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但是似乎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人在苦难中坚强地活着。
我们可以说,福贵老人是乐观、达观的,他对生活充满着一丝可怜的希望,他对苦难命运平静的接受,甚至是忍受但这也悲哀显示他精神上的逆来顺受。他已经被苦难压平他的活着几乎失去了活着的`价值。但这也使他看淡了苦难学会同情的眼光看世界,这是一种活着的态度。才会出现最后的福贵花了很多钱却买了一只老牛回来,到风烛残年之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目子。还会和作者平静的讲述自己的。
然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也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有一位哲人说:“生命就是今天,虽然不能预测明天,但你可以精彩。”是的,生命就是今天,只有把握住今天,生命才能精彩。然而,如此浅显的道理也许只有到了生命的界点才会有更深切的体会。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还拥有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生命。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懂得了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无论生活多么悲慘,人都要坚韧地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是胜利。
《活着》读书笔记3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越是畏惧死亡的人,他(她)就活得越胆小,越懦弱,因为死亡代表着一无所有。活着本身就带有痛苦的色彩,古人有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意的却只剩一二分。然而,我们人生就是为着这一二分的如意而努力的活着,正因为有着这点点的如意,我们才会觉得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都是有价值,都是有回报的,这是我们为活着所要付得责任。
《活着》以第三人称的手法,为我们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离合。小说却以“死亡”贯穿全文,父亲气极猝死,母亲念儿而死,战友中弹身亡,儿子抽血天逝,闺女难产而死,妻子抱病而终,女婿工伤致命,外孙吃豆噎死。各种的不幸都发生在福贵的身上,亲眼看着周围的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去,最后只剩下了自己,这是一种多么的不幸与哀伤,真令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福贵?富贵?这是不是对他一生的'讽刺呢?开始时的富贵逼人,锦衣玉食,尝遍山珍海味,到最后,却家徒四壁,小孙子苦根,因食不果腹,而吃豆子撑死。一前一后的两种极端家境,又是不是对他一种另类的嘲讽。活着,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孤独的残存于世间。
轻轻合上这本书,仿佛也回到了那个年代,听见他唱起了旧日地歌谣,先是咿呀啦呀唱出长长地引子,接着发现二句歌词——皇帝找俺做女婿,路远迢迢俺不去。在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听着老人带着许些淡然,许些懊悔,许些释然的讲述着一生的年华,一辈子的时光。
时候的福贵是富家子弟,享受着村里最优质的生活,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在享受完饱暖的生活后,自然就陷入了烟花之地,让青楼女子背着穿梭各地,丢尽了所有亲人的脸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嫖赌,有嫖自然就离不开赌。“一子错满盘皆落索。”一下子败光了有的家产,父亲知道后表现的很平静,帮他变卖家产后,便撒手西去了。
“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这里也写出了他的后悔,他的顿悟。父母是世上最为伟大的,他们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我们,甚至包括他们的生命,他们也在所不惜,只是因为我们是他们的儿女,他们就甘愿为我们付出一生。就这样所有的一切都唤醒了福贵的心。
后来,岳父接走了福贵的妻子家珍,他才意思到自己妻子有多好,自己却没有善待她,还好她最终还是回来了,“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此刻,他学会了疼爱自己的妻子,善待妻子。同甘易,共苦难。开始与妻子患难与共,一起养家糊口。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后面看见这一段话,感到很心酸,很悲凉,一种看破世间万物的沧桑,他此刻是不是可以用“生亦何欢,死亦何惧。”来形容呢?活到最后只剩下了自己,忍受着尘世纷扰,在命运面前依然顽强的活着,以坚韧的意志活着,努力的活着。我们也应该学会这样,生活的百般刁难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不能泯灭我们的希望,消磨掉我们的意志。
我仿佛能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飘来,粗狂而又空灵,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人与牛渐渐消失在夕阳的余晖下,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
生活依然在继续,我们依旧要努力的活着,为了那几分的“如意”,要努力向前。
《活着》读书笔记4
小时候,看过一部叫做《富贵》的电视剧,被剧里富贵的人生起伏深深打动,后来我知道了,那时不知道原著是余华的《活着》,高考完的暑假,我终于读到了《活着》。那时我看完书,百感交集,顿时觉得余华过于残忍,他就这么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个死去,只剩福贵一人。我读《活着》,思考了“何为活着”“为谁而活”“活得幸福”“活出色彩”四个问题。下面就依次道来。 何为活着,福贵原本是个富家少爷,后因嫖赌输光家当,面对亲人的不离不弃,他顿时悔悟。然而造化弄人,他的妻子得病而死,儿子被害致死,女儿难产身亡,女婿事故死亡,最后孙子也不幸夭亡。这悲剧接二连三地发生,独留命大的福贵一人活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啊,从你拥有生命的那刻起,你就必须活下去,去承担生命赋予的责任,为了活着而活着。为谁而活,看完《活着》,我明白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看着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我”却束手无策,徒留自己孤零零地活着。我不知道如果我是福贵,我会不会选择继续活着。我经常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但我总不能得到答案,借用书上的话:“人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当今社会,有太多的人一生只为追名逐利,为了钱与权,他们不惜互相残杀,不择手段;也有太多人怨天尤人,埋怨命运的不公,对人生不抱希望,选择了断生命。而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珍惜的,人必须明白为谁而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得幸福,何为幸福?对《活着》中的福贵而言,一家人开开心心地生活,哪怕天天粗茶淡饭,也是幸福。从前的我总是认为家庭物质富裕,譬如住上豪宅、开上名车,饭桌上即使没有山珍海味,也得有鱼肉鸡鸭才有幸福可言。读完《活着》想想,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实在过于肤浅。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我才发现自己一直被幸福包拥着。每天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着圆桌吃饭,何尝不是幸福?课后同学们一起谈笑风生,又何尝不是幸福?原来,我一直拥有幸福,活得很幸福啊。 活出色彩,一个人活着,应该活出生命的价值。《活着》中福贵面对家庭的变故,选择贫困潦倒地过完一生。这样的小说结局是我倍感惋惜的。当我们面对挫折,只要一线生机尚存,我们都不应言败,而要重拾斗志,与命运坎坷抗争。
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任务,活着无需理由,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理由。记住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而坚强活着,活得幸福,活出色彩!
《活着》读书笔记5
对于看书,有的人会喜欢先看评论了解个大概,再细品文章的,而我更喜欢自己赏析领悟文章,用这种方法去品味文章的细腻,获益良多。
经典是不变的永恒。我前前后后共读了三次余华的《活着》,每一次阅读后我都感触颇深。这篇小说讲述了福贵这个年少败家,中年生活艰苦,亲人相继离世,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伴继续走剩下的人生的故事。这其中交织杂散但又血淋淋的悲痛,让人落泪难尽。
全书显现的是“忍”这一精神。或许余华秉持着人生多磨难,事事皆艰辛的写法,让福贵忍受向龙二借田的屈辱;忍受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一个个从身边死去的痛苦;忍受没有家人的孤寂。也许是这份“忍”让他参悟了人生,让他能够轻松的谈起往事。“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是他留给自己和后人的警醒。
“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必须学会的东西。我们必须学会“忍”即处事临危不惧,采取积极避其锐气,迂回化解的办法解决问题的冲突。“忍”让我们学会了谦虚,让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忍”让人受益匪浅,忍住小脾气,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忍一时风平浪静,也许你需要忍受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也许你会感到很难受,但它能让你驱使自己变得更强大,这就是“忍”的力量。
福贵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民形象,他身上有着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正直的优秀品质。余华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当这部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会感激,正是像福贵一样的广大农民任劳任怨为国为家默默付出才有了如今的和谐与繁荣。我们也应该福贵活着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磨难,即使命运坎坷,也要坚持走下去。
其实在我看来,书中还显露着浓浓的爱与守望相助。家珍没有因为福贵生活落魄而抛弃他,福贵虽然因为生活把凤霞送给别人,但最后还是不舍得把她送出去,因为那一份“就算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的亲情已经深深地捆住了福贵。福贵一家是经历了大风大浪,我想正是他们之间的爱如此之深,才让无数人在看到他们生离死别时悲痛万分。当活生生的有庆变成一具冰冷的死尸时,我想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只是亲人已经逝去,爱也无法挽回罢了。
《活着》中的“忍”的精神品质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哺育了中华民族,也为世界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甚至闪耀出更为明亮的光辉。我们要坚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星火相传,永不断绝。
后来,我发现看评论摘要并非无所得,它能给我次的情感回味,也能让我了解别人对于这篇小说的看法和理解。的确,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思想的交流恰能更好地促进文发展。
《活着》读书笔记6
一个逍遥狂放的毛头小子嫖赌输光了家里百亩地,把老爹气的死在粪缸旁,丢了媳妇险些失了娘。在给娘求医的过程里,被国军抓取当了壮丁,一走就是两三年,回来的时候,娘没了,女儿也变得又聋又哑。
你以为这就是最困苦的时候了?生活总能拆破人生贫瘠的想象力。老人的后半生里,亲人们走马灯一样的纷纷消逝。儿子因为抽血过量死了,女儿难产大出血死了,老婆患上软骨病撒手人寰,女婿搬货时被两块水泥板夹死了,到最后,孙子也被自己递过去的黄豆噎死了。到最后只剩下自己和一头刚买的老黄牛,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有些嫌这剧情过于工笔,死了一个又一个,仿佛所有悲伤的事情都接踵而至。二喜好像这书里最干净纯粹的一个欣喜,他风风光光迎娶了凤霞,生活的基调骤然明朗起来,可余华偏偏要让凤霞难产而死,紧接着又叫她夫君被水泥板夹死,连好不容易苟活的儿子都被黄豆卡死——讲道理,哪家活的这么不巧,像是被掌管瘟疫的鬼神夺去了生死簿,硬要在家谱里划上几道子解气。
但毕竟是文学创作,我们应该宽容于它的戏剧发挥。只抛开这一点,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里的人物。
我喜欢福贵,虽然他负了许多人背负了许多情债,可我觉得于他这骨子里的小少爷而言,一切都算是理所应当,何况也做没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总归是东家长李家短,不经意间就夺得一枝红杏出墙来。我喜他的真,喜他的坦率,喜他对过往的态度,甚至喜他买下那头不能耕地的老黄牛。两个“老头子的”相依为命活在书页的最后,大风大浪磕磕绊绊活了一辈子,他们“活着”了,却又超脱了。有些老人历经风帆到了却只能称作“活过”,因为他们垂垂老矣时已经失去了活着的勇气和热情,他们大手一挥将往事散尽风里,只留下一副躯干和不再言语的口鼻。所以我欣赏福贵,一切能在入土之年将过往那些垃圾的、不垃圾的、悲伤的、不悲伤的小事,一字一句娓娓道来毫无保留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相比之下,二喜就更像是余华刻意安排的插曲。余华觉得,福贵的人生已经太惨了,凤霞这辈子也太窝囊了,来吧,送你们一个命运的礼盒,于是福贵打开一看,嗬,里面躺着一个偏头的女婿,凤霞凑过来一瞧,呀,我有了一个夫君。
福贵当年迎娶家珍,只用了一台花轿几辆马车。而二喜娶凤霞,却弄来了一群敲锣打鼓的大阵仗,中华烟和糖不要钱似的漫天发,鞭炮烟花到处的.响,凤霞藏在红盖头下痴痴地笑,二喜的城里伴郎说,不得了,你家的媳妇真漂亮。
这一段娶亲,让我在屏幕前面差点泪眼汪汪。真解气啊,真风光。二喜太像是文学里的人物,出场方式都那么不拘一格。他话少,实干,孝敬又爱妻。在福贵将凤霞送人以换取儿子学费的年代,他能说出“保大不保小”这种话,让我总觉得是余华捏着手指,把他从什么迪士尼画报上小心翼翼剪下来,放到这本书身上。
所以凤霞难产死掉的时候,我心里有个揪心的小人在想:“不是吧”。然后二喜也莫名其妙被两块水泥板夹死的时候,我挺伤心的,因为我发现这本书还是落入了俗套。为了悲而悲号,这种情节的植入让这本书变得不那么酷了。
我想余华是穷尽所有笔力,让福贵在最后达成孤身一人的完美结局。但是如果是我,我会让时间静止在凤霞顺利生产这一刻,让这家人和和美美下去。
因为我觉得,万事万物都没你那么凑巧。更何况,人活着是要还债的,谁人都背负着一个份额。你昨日喜了,今日便是悲;前半生困苦了,后半生也要开怀一回。这家人的苦已经受够了,余华没有给他们一份“甘”,是不符合宇宙神学定律(我独创的…)的。
人性本善,善再附加几层淳朴,便容易成了不假思索的恶。但在这本书里,我没有看到纯净的恶,所有人带有一份芸芸众生的普通夹心。龙二耍了点聪明,赢走了一百亩地,他往牙上镶金牙,逢人就笑口常开以便展示那块金,这种幼稚的举动让我觉得他有点可爱。这是一个市井、市侩的二流子,他绝不是恶,但是却也领到了自己的果。在土改期间被作为地主抓来枪毙,临死的那一刻福贵转过身去不忍再看,那也是一种善。我是想说,我喜欢这种普通。在我心里,他们都是命运多舛的普通村民。
我还觉得,人民公社的村长很可爱。他尽心对村民,回过头来被红卫兵抓走的时候,没人有胆子去看他替他说句话,回来的时候村长鼻青脸肿却眼眶红红,那样子就像是在索求回报的孩子。村民们的心思很淳朴,他们还不懂,人际交往中,付出就仅仅是付出,不要企图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回报,不然总会失望。
书里唯一让我心疼的,恐怕就是出场没几页的长根。旧社会里,地主家是要给家里干了一辈子的长工养老的,但是福贵把家产输没了,长根没地方去,就成了乞丐。忠心淳朴的可怜长工啊,到最后还心心念念着旧主人的家庭,不去担忧自身的处境,只是哭着说“少爷怎么能受这些苦”。后来的场次里不见他的身影,我猜他是捧着碗倒在了哪个露天荒地,虽然我希望他能继续坚强活下去。
从全书的结构来看,第一人称叙事为主,穿插三次简短的第三人称,分别是在福贵败光家产、妻子去世和全文最后。好处显而易见,第一人称叙述往事,往往带有叙述者本人“年少轻狂”的代入感,第三人称聚焦晚年孤身一人的福贵,笔触冷静克制,与往事的狂放不羁有了鲜明的对比。
文中出现多处相互呼应。无论是“从鸡到鹅到羊到牛”,反反复复用动物作比演绎家族兴衰史;还是从开头一人一牛到结局的买牛经过,都能体现出余华情节架构和节奏把握的功力。
最后来说,我不认为《活着》着笔于单独的人,我觉得更像是在讲述人与土地的连接情深。就像《飘》里的斯嘉丽握着泥土仰望夕阳,穷尽全身也要保住庄园一样,在旧社会的村民心里,恐怕土地承担的意义要更多。无论是全文一直在讲的“我要我的五亩田”,还是福贵娘怎么也不愿搬家离去,包括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埋在一起的土葬观念,处处体现着人、地的亲密联结。
《活着》读书笔记7
余华的所有作品里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活着》,即使看完之后心里还是有深深的震撼。对换角度而看,若是我活在那荒乱的时代里,或许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没有主人翁那么坚韧。身边的亲人独个在眼前离去,如今还是有丝深感同受的触动。
他的作品文字并不华丽,只是简单的描述便将人的心理描述出来。令我没齿难忘,从一开始奢华的地主生活,败家的行为,将整个家产都败完。然而地主时期的改革来临,新中国的崛起,掀起一阵热潮。或许对于农民来说这是新时期,但是对于地主而言,这是残酷的杀戮。
他的坚韧他的随时代改变的心智,无论是哪个时期哪个改革带来的`悲剧,他依旧还是他,这个读后感给我带来强烈的打击,当我面对打击时,常常想起如果是他,会不会如我一般的放弃,错了他会一如既往的往前走,就如同十字军时期,他被充当兵役,南方走向北方,他依旧想着家,在这大乱的时代,他依旧往前走。
《活着》顾名思义便是活着,在恶劣百变的时期,随着时代主治时期的主事人变化。他活在凌乱时代,险些被炸弹击中,身处战乱之处,眼见亲近之人的离去。他所坚守的便是活着,即使再艰难的困难,他依旧勇往直前,最后他的身侧只遗留一头与他般黝黑的老牛。最初,我以为他只是无意识的活着。后面当看到他在夕阳下的背影,喊着他亲人名字的小牛。其实,他是将所有人的那份一起活着,看着这世界的朝阳,看着这世界的色彩。这便是《活着》给我深刻的读后感,在未来改变我的人生指导。
《活着》读书笔记8
这个暑假,我读了写的《活着已值得庆祝》,令我大为感动。
这本书的封面很简单:坐着琴凳上,他身后是一个巨大的钢琴。地上洒满了玫瑰花瓣。的腿部写着书名以及作者。
《活着已值得庆祝》这本书讲诉了因顽皮而断臂,但是后努力,坚持地攀登高峰,成为了一个达人。这本书最让我感到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在游泳池里,虽然他比别人游的慢,但是,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佩服与感动。二是面对学校校长的拒绝和歧视根本不在乎,而是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每天坚持用脚练琴7个小时以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终于弹出了《梦中的婚礼》。并且他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成功,终于取得了达人秀冠军。
这本书让我感到,让我知道了只有活着,才是最幸运的事情,珍惜现在的生活。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活着》读书笔记9
黑夜寂寂悄无声……
一个静谧得足以使人的灵魂出窍的夜晚,我坐在微机前读起了余华的《活着》,我完全融入了主人公福贵那不幸的遭遇之中,应对那接踵而至的,近乎"不可能"的苦难,我陪着主人公一次次的悲哀流泪、悲痛欲绝。小说字里行间所涌动的那股感情的潜流使我预罢不能,我读的昏昏沉沉痴痴迷迷颠颠倒倒……
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叫福贵的老人悲惨的一生。福贵以前是一个阔少爷,家境很好,但到了他爹这一代,家道开始衰败,他爹爹生活奢侈、挥霍。而福贵比起父亲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吃喝嫖赌,无恶不做,最后在一次赌博中,上当受骗,把自己家的土地全部输给了别人。他的家境一落千丈,父亲也被气死。从此,他和母亲、妻子、女儿相依为命,过起了自力更生的农家生活。母亲由于过于劳累,生病在床,一次,福贵去给母亲取药,被国民党抓住,作为庄丁送上前线。战场上,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一次次的死亡,他思念自己的亲人,渴望能够活下去。
两年后,他幸运的回到了家,母亲原先已经死了。悲伤之余,唯一能让他高兴的是他有了一个儿子,但是,他不幸命运这时候才刚刚拉开序幕。福贵家庭虽然贫穷,一家人却生活的十分幸福,儿子有庆也在健康的成长,一次校园组织给县长的太太献血。有庆由于先天的营养不良,再加上抽血过多竟然死去。福贵又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自此,全家完全沉浸在了一种悲痛的氛围之中。一向到又聋又哑的女儿出嫁时,全家才有了一点欢乐。然而,上天并不怜悯这可怜的人,仍旧一次一次的把难以忍受的苦难向他降临。先是自己的女儿难产而死。之后是自己的妻子难以忍受丧子、丧女的双重打击而去世。福贵只得和女婿二喜以及外甥苦根生活在一齐。然而更加让人难以意料的是,二喜却在劳动时,不慎被两块水泥板夹死。自己的唯一一个亲人--外甥苦根最后也意外的离老人而去!!最后,和老人相依为伴的只有一头老牛。
一次次的死亡,都是主人公老福贵不紧不满、平静宁和的叙述出来的,该长哭当哭时,他无动于衷,该唏嘘感慨时,他不肯多谈半点。老福贵把所有汹涌的情感都潜进了冷漠的叙述之中,我的心中却引起的最强烈的震撼。我不敢想象,谁也不敢想象,如果故事里的主人公换作是我们,我们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但老福贵却活了下来,而且心里感到无比的踏实。老福贵是这样说的: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貌,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明白是谁在说。我是有时候想想悲哀,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明白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明白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齐的……
我真的不想折腾我的感情,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但是应对着这样欲哭无泪、欲叹无声的叙述,谁的感情不像一锅煮沸的水呢
生老病死是谁也避免不了的,在读《活着》以前并不是没在书里接触过令人痛心的死亡。《平凡的世界》里的田晓霞,《穆斯林的葬礼》里面的韩新月,这两个正值青春花季女子的死亡也曾令人唏嘘不已,田晓霞是救人时的意外之死,给人一种悲壮而带凄凉的感受!韩新月是死在病痛上,那病痛是冥冥中不可逃脱的网,一次次的治疗,一次次的失望,带给人的也是不断的揪心的痛,当她因病重死去时,反到让人觉得解脱了。《活着》里面的死亡比前两本书写的更加撼人心魄,惨烈的死、平淡的死、激昂的死、失望的死、意外的死……但使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是老福贵的儿子有庆的死: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不停了。抽着抽着有庆的脸就白了,他还硬挺着不说,之后连嘴唇也白了,有庆才哆嗦着说:
“我头晕。”抽血的人对他说:“抽血都头晕。”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
“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样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
我进去时天还没黑,看到有庆的小身体躺在上面,又瘦又小,身上穿的是家珍最后给他做的衣服。我儿子闭着眼睛,嘴巴也闭得很紧。我“有庆、有庆”叫了好几声,有庆一动不动,我就明白他真死了,一把抱住了儿子,有庆的身体都硬了。午后上学时他还活生生的,到了晚上他就硬了。我怎样想都想不通,这怎样也就应是两个人,我看看有庆,摸摸他的瘦肩膀,又真是我的儿子。我哭了又哭,都不明白有庆的体育教师也来了。他看到有庆也哭了,一遍遍对我说:“想不到,想不到。”体育老师在我边上坐下,我们两个人对着哭,我摸摸有庆的脸,他也摸摸。过了很久,我突然想起来,自己还不明白儿子是怎样死的。我问体育老师,这才明白有庆是抽血被抽死的。当时我想杀人了,我把儿子一放就冲了出去。冲到病房看到一个医生就抓就住他,也不管他是谁,对准他的脸就是一拳,医生摔到地上乱叫起来,……
有庆是一种平静的死,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自己也不明白原因的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里必定引不起重视的死,是社会的悲哀!我读到那里时,透过自己泪水模糊的眼睛,我又彷佛看到了那个个子不高的有庆、那个忠厚诚实而又倔强的有庆、那个无限的依恋着自己的哑巴姐姐的有庆、那个每日风雨无阻去割草维持家庭生活的有庆、那个每日舍不得穿鞋而抱着鞋上学的有庆、那善良的饱含着爱心护羊心切的有庆、那个饿的有气无力喝水充饥的有庆、那个第一次吃糖而兴奋的红了脸的有庆、那个寄托着全家人的期望勤奋读书的有庆、那个正直无邪营养不足而又用心去献血的有庆……
人为什么而活着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但是,我却觉得作者余华说的更有道理。
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妻子家珍,她对人活着的好处看的明白清楚。她告诉福贵说:“我也不明白什么是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这不是对余华这种“活的哲理”的最好诠释吗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我想起了司马迁的活着。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被汉武帝刘彻施以宫刑。这对司马迁来说是奇耻大辱,司马迁说:“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在,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也多次的想到过死,但他还是活了下来,并且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以后,很多书中说司马迁是为了立书扬名,彪炳史册,从而比汉武帝活的更长。还有的说是为了和汉武帝做暗地里较量,你想让我死,我偏活下去。这些说法总让人觉得有点差强人意。我此刻觉得,实际上司马迁的活,也是生命自身的要求所致,写《史记》只是一种自己活下去的寄托。
当今著名的作家史铁生,年轻时因一次意外,双腿残疾。以后又患了肾衰竭。每周要做三次透析,别人问他你的职业是什么,他风趣的回答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搞点创作。他每次做透析之后,贫血、缺氧、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呼吸不顺。但他仍然活的十分快乐。他在《我与地坛》中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能够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它还说:活着是自己的一种选取,既然选取了活着,为什么还要痛苦的活着!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正是这些许许多多伟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们透过泪水观察到了微笑,透过苦难来体会到了生存!!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倾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转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好好活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好好活着,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活着》读书笔记10
余华文字以真实见长,正因为真实也就多了些残忍,冷酷。死亡,血腥,人性丑恶,在他作品中更真实,血淋淋地令人震撼。读完《活着》,或许需要对这两个字重新审视,什么称为“活着”?如我们久坐空调房,入目皆是繁华都市,巍峨楼层?如福贵奔走求生,满目疮痍,挣扎困苦?我想“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只是活法不同而已,并没有所谓的意义高低。
福贵一生由富贵向破落,尝过高于云端,也曾跌落泥潭,经历最多的大抵是死亡,父亡母丧,偌大的家在死亡之下也只见卑微与渺小。古人常说“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死亡离他很近,离我却远,分明无法体味亲友亡故之痛,可却在字里行间嗅到腐朽之气,若有若无除了悲凉也想不出别的词汇了。双亲之故似乎只是引线,儿子以一种极残忍丑陋的方式死去,如同鲁迅先生笔下愚昧人以人血馒头治病,除了人性丑陋更多是愤怒,痛失骨血却无处可诉的愤怒。读到这里时多次想拍桌怒起,福贵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底层人只能接受,无力反抗。接踵而至的是女儿难产去世,妻子病逝,连女婿也被水泥板生生夹死,死前记挂的儿子似乎在死亡之下流露生的希望。本以为留下相依为命的小孙子将是全书的结局,却在末处让小孙子以一种滑稽,今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方式死去,似嘲笑似讽刺。以死亡的血腥反衬活着,这样的活着连生命都染上腥味,终究只剩福贵一人,终究是“活着”。
感慨于福贵的一生,也为“旁观者”悲哀。在权者的.冷漠亲友的无动于衷,村民的愚昧无知,每个人都是这一场场死亡的促成者,“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他们自然无法体会,在同一种氛围下,欺凌,血腥,死亡已成常态,他们作为“助力”,只是加速死亡,冷眼旁观,可悲可恨,他们自然也将踏上同一条路——在死亡中挣扎,向死而生。至于福贵的他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他认命他不争,他看似灰暗而沉默,但最后他“活着”,坚韧地活着,在命运折磨下见亲人一一离去却依然好好地活着,在一次次死亡面前,在一次次将临崩溃之际他仍活着,不争不抢,平凡顺从,只为活着而活着。英雄们或许不齿,我却觉得:活着很好。
如今可以不挣扎,毫不费力地活着。不要妄言生死,于你而言不值得珍惜的,却是有人无比渴求的,所以好好活着就是有意义的事。
感慨万千,谨以余华一句话作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读书笔记11
很早以前就知道有《活着》这本书,但一直没有找来阅读。近几天又经常听到读书会的会员们在讨论余华的《活着》,便到阅览室借来并急迫的读完。
《活着》的作者余华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用冷静的、平常的笔调,用至真至诚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叫富贵的老人极其不平常的一生。
富贵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家的少爷。年少无知的他,夜以继日的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后将庞大的家业全部输光。从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少爷,沦落的靠租地为生的佃户。巨大的人生落差,刺醒了他麻木的心。他开始孝敬母亲、关怀妻子、怜爱孩子。然而,上天似乎注定要他为自己过去的错误付出代价。他去为母亲请郎中,却在路上被残兵抓了壮丁,被抓后母亲病死。以后他的儿子有庆在为学校的校长献血时,却被不负责任的医生酬谢过量致死。他的女儿凤霞死于产后大出血。他的妻子家珍在两个孩子去后也撒手人寰。他的女婿二喜在一次搬运事故中惨死。剩下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也因贫穷,吃豆子被撑死。亲人相继的离开了富贵,孤独的富贵买了一头和他一样老的牛为伴,继续活着。
富贵只是千千万万那个年代中的人物的'一个缩影,默默的忍受着这一切。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世的残酷与个人的渺小。作者在《活着》韩文版的自序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成为生命给予生活的一种状态,是活着的一个必须条件。但是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撑,爱的牵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么,这种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其实活着是一种证明、一种历练。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活着》读书笔记12
平静的近乎冷酷的笔触,余华用他哲学的思考为我们勾画出了血肉丰盈的福贵;艰难的近乎残忍的人生,福贵用他那杯具的命运向我们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与活着的意义。
鲜红的封皮,一本《活着》,我几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贵的人生之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难的沉重,感受到泪水的微不足道。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绝望的叹息,精神的支撑似乎随时会被瓦解,会在眨眼间烟消云散。福贵几乎时时身陷生与死的边缘,痛苦的.挣扎,忍受着至亲们一个个的离去,在一次次期望的破灭中坚忍不屈的依旧活着。
以往看过一部电视剧《笑着活下去》,很喜欢这个剧名,“笑着”是一种人生态度,“活下去”则是要去践行的生命状态,“笑着活下去”则是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与实现生命,而这,也就是所谓的人。
很多人之所以在人生中困惑与不安,或许是因为他们把人生复杂化了,活着,其实就是最简单化的人生,也是人生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它没有额外的喧嚣浮华与功名利禄,它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是最自然的生存状态,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在福贵输光了祖上留下的所有家产时,福贵的母亲这样对他说:“只要活的欢乐,穷也不怕”。是的,有什么可怕的呢?活着已经是一种幸福,而能够欢乐的活着,也许就是人生莫大的追求了,其他的虚名浮利都只是身外之物,只是迷乱了双眼的一时虚幻。对于失去了所有亲人的福贵来说,活着是简单的幸福,一步一个脚印,孤零零的走下去。
如果文章最终辄止于福贵老人一个人的继续生存,将失色不少,而作者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为老人福贵找了个伴:老牛福贵。从此,两个“老人”在属于他们的土地上继续耕耘,本书的境界也在此中进一步得到提升,在给了人们更多哲思空间的同时,更深层次揭示了活着的本质意义,也暗示了人生在经历困苦艰辛,尝遍了所有的酸甜苦辣之后终将归于平静,就像大海在汹涌过后终会变成一个安睡的孩子。
也许有人会说,简单的活着会很平庸。平庸?你们觉得福贵平庸吗?不!他不平庸!因为他承受住了所有难以忍受的苦难,他还有强烈的活着的信念,他有着一股子与命运抗争不屈的精神。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注定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他是平凡中的伟大,他所承受的一切铸就了他的伟大,他的坚忍与抗争升华了他的价值。活着,是他对命运抗争取得胜利的最好证明。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期望,他们就是我们自我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夕阳下的两个“福贵”漫步在自我的土地上,悠然享受着“老人”的幸福……
《活着》读书笔记13
第一次知道《活着》是高二第二学期的一节语文课上,一同学在正式上课之前分享了这本书。那时我觉得福贵这个人真是太惨了,现在再看,福贵的人生不正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人民的人生吗?人呐,光是活着就已经很吃力了。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活在世上本就是一件幸运的事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福贵不知道这些话,但他对生活从未绝望从未放弃活着不正是对这些话最好的诠释吗?活着就是活着,何必纠结于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着》这书,讲的是福贵一生的故事。福贵因嗜赌,把自家的'祖产输光了,自己从一个地主家的儿子变成佃农,他的爹被他气死(虽然他爹没有苛责福贵,但我觉得他爹的那口气就是没顺过来),怀着孕的妻子家珍被岳父带走。那时的福贵,上有风烛残年的母亲,下有总角垂髫之女,住着破破烂烂的茅草房,他没有抱怨,而是想着如何养活一家人。后来,他被抓去当壮丁,老娘去世,女儿凤霞因高烧而变聋变哑,儿子有庆因被抽血过多而亡,福贵也没有丧失过对活着的希望。再后来,凤霞难产离世,相濡以沫的妻子病逝,女婿在工作时不幸身亡,相依为命的外孙噎死。福贵亲手把自己的家人一个个埋葬了,你以为他应该会活得很痛苦,甚至过不下去了,但福贵偏不,他说“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余华在日文版自序里提到“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因此它是生活本身。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没有以“悲剧”来看福贵,现在再读,仍没觉得福贵是个“苦难者”。我想了想,并不是自己麻木了——至少我能感知到祥子是个苦难者,也不是福贵的一生不是悲剧,这也许正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方式造成的差异吧。余华让福贵自己讲述自己的一生,福贵本人并不认为他的一生是个悲剧,所以,在福贵的叙述中,他的一生是有苦难,但他拥有的更多是美好的时刻和事物。老娘是世上最好的母亲,家珍是世上最好的妻子,凤霞有庆都是世上最好的孩子,女婿和外孙自然也是世上最好最好的。福贵心底的回忆里全装着美好,读者自然而然受其感染,大约记起的也是福贵一家的美好时光吧。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词语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苦难,无聊和平庸。”看吧,作者这样说“活着”,活着多难,得忍受不能得自由。人生在世,谁不曾濒临绝望,谁没有在深夜崩溃,可谁又不是哭着把饭吃了,咬紧牙关继续活着,福贵是这样,你我皆如此。
佛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七苦,除了“怨憎会”,其余的,福贵皆经历过(战场上九死一生),可福贵觉得自己苦吗?并没有。不是他对生活麻木了,而是他能在那些糟糕透了的事情中,发现自己身边人带来的光,家人的光照亮了福贵的整个人生。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福贵拥有“甜”,所以,他能挺过各种苦难,纵使年迈一人,他也能活着。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明白,人生多的是眼泪无法冲刷掉的“万念俱灰”,也有那些让你痛到无法哭泣的事,“所以真正坚强的人,都是越想哭反而笑得越大声,怀揣着痛苦和悲伤,即使如此也要带着它们笑着前行。”福贵和福贵,渐渐远去,在霞光满天的傍晚,在炊烟袅袅的乡村里,老人的歌声像风一样飘扬……
《活着》是一部经典之作,不缺少读者和对它的赞美之词。以自己的鉴赏能力,难以跳脱出已有的评论。可阅读非得有深刻独特的见解吗?正如人生,非得有活着的意义么?如果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别苦苦追问活着的意义,想想福贵的一生,然后,走一步算一步,把日子走下去,而不是想下去,也许,生活也就没有那么难了。
《活着》读书笔记14
活着是一种人们追赶时间的基本姿态,更是生命面临死亡的呐喊。活着,承载了多少意义,情感和力量呢?它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更是灵魂的永恒追求。
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当我们听着故事的叙述者福贵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时,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感受到生命在苦难中沉浮时的彷徨与呐喊。福贵的一生就像他所唱的“少年好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样凄凉孤苦。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享尽荣华富贵;他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依无靠,亦无欲无求。
也许,生命本就是这样的无常。生活充满了许多的磨难和挑战,人的一生就要不断地迎接命运的挑战,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积极进取,实现生命的价值,追求活着的意义。人们盘踞生活之山,日日与两条巨蟒摩娑盘旋,一条叫命运,一条叫死亡。福贵经历过大浮大沉的`一生,但最终却以一种滑稽的方式死去,昭示着高贵命运不过是人类苦苦追寻的虚妄而已,而活着是生命最有力的呐喊。
佛说:婆娑世界,众生皆苦。婆娑即为忍受,这与余华《活着》的真谛恰恰吻合。又有词云: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少,又十年皆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中,宁无些个烦恼。
面对命运,福贵选择与其斗争到底,宁死不屈;面对生命,福贵选择守护等待,顽强乐观。其实对于死亡来说,活着也是人们强有力的呐喊和进攻。毕竟,死亡只需要一时的意气,而活着却需要一辈子的勇气。
福贵的一生饱含沧桑和痛苦却又乐观积极。活着是福贵生命的呐喊,是他渴望天伦之乐的体观,更是他不屈不挠的一生的写照。
静水流深,总有一种力量在默默中玉汝于成;细水流长,总有一种声音冲破岁月依旧洪亮,那便似福贵生命的呐喊——活着,那般清脆却又深意悠长。
《活着》读书笔记15
小小的一本书,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用最简单朴质的文字,镌刻了生命的沉痛与恒久。触碰着余华笔尖留下的每一个字符,我开始用虔诚的眼去反观自己的生命。
《活着》这部蜚声国际的大作,沉淀在薄薄的纸张里。但你分明能感受到它四两拨千斤的铿锵。我是个热爱文字的人,但其实我也很难说清楚什么是我心中的文学。这已经是个太宽泛的话题,没有人道破也没有人可以去道破。我只能说有些文字它可以反映出一些人的心声就够了,这已经构建了一个创作与鉴赏的平台。
突然想借用安妮的一句话: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
还记得鲁迅那个经典的铁屋子的比喻。醒着的人总比睡着的人痛苦,因为他要经历一种真实状态下的无能为力,看着死亡带走太多的同胞甚至也步步进逼自己,可是连呼喊的声音也都沙哑了。俯仰间只是一种千里凋敝的景象和如同死亡的在沉睡中的同胞们。人是有恻隐之心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该不该唤醒哪些还朦胧的人们。是让他们在安静中走进死亡还是让他们眼睁睁看着死亡带走自己却无路可逃?
真亦假时假亦真,难道生亦死时死亦生吗?我顿时感到语塞。因为沉痛背后隐藏着太多强大又难以启齿的力量。当然那是个特殊的年代,在一个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日子里,人能活一天算一天。今天是不同了,可究竟又有多少不同呢?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承载着还有多少足以支撑一个人的力量?这一点从当今的书店里便能瞥见一般——书店里的书是越来越多了,好的文学却是越来越少了。
当然,在这个历史巨轮向前奔腾时,顶礼膜拜的歌颂自不匮乏,但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愤怒咒骂也早已不绝于耳。其中以李熬为甚。比起当年的鲁迅,可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那愤怒的叫骂声里有多少情感的真谛在其中?当年的呐喊,当年的愤怒是声声入耳饱含,其中的是深深的感情,对祖国的,对同胞的。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撕心裂肺中,鲁迅先生一刻也没有放弃那些还在时代中混混噩噩的人们。可是今天却是一个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来实现少数人利益的年代。人吃饱了喝足了变富了是不是也注定也要庸俗化一点呢?
好的文学是注定要引人深思的。或痛或悲或喜。但大多是凄凉的。因为悲剧总是更能给人深刻的'启迪。在今天这个喜剧迅速庸俗化,幽默被搞笑取代的时代。悲剧似乎注定要承载更多的东西。
你有多久没有被感动过了?或者换句话说你有多久没有流过眼泪了?当然感动不是简单的眼泪就可以衡量的东西,真正的感动可以是无泪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欲哭无泪,更因为感动本身是丰富的。你可以笑着笑着就哭出声来。郭敬明曾说过他想写个故事让我们读着笑着却哭了。他写不出来,因为那些美丽浮华的文字背后独独少了深刻。
记得余华在他《活着》一书中写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就是对感动深刻的理解。真正在苦难的拷打下刻画出的轮廓是坚硬与无奈的,更是无声的。因为习惯苦难,习惯到自己都不觉得它是苦难。
试过在看完一本书后那个夜晚彻夜未眠吗?如果有,起码表示那本书让你感动了。《活着》中的那位老人和老牛的对话此刻想起仍旧很心酸。我很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送走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后还可以坦然的生坦然死?为什么福贵没有在苦难再一次压来之前就先倒下?为什么那个在黄昏中老牛与老人的背影可以让我温暖那么久?为什么越是苦难的人越要在苦难中活着?为什么?很多的疑惑盘旋在心头,无法释怀。难道苦难本身就是承受就是无奈?那生活的公平又如何体现?那么多的奋斗都抵不了一场意外?
人真的是脆弱得像一根芦苇,即便他是根会思想的芦苇那又如何呢?不仅仅也是平添许多无奈的喘息?《活着》我看了两遍。每一遍都让我泪如雨下。在深的夜里看着这样一本书,描述生活,描述苦难下生活的人,最后便成了描述一种最原始的生存状态。如果活着本身就为了活着,是不是有些太过残忍。可是又有谁规定过生活不能残忍呢?如果它残忍你就得在残忍中活着。
活着的人本身就是伟大的,他战胜了太多存在和不存在、发生和没有发生的意外。余华在书的最后写着:“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
圆灭圆生!圆本身为圆,它该在何处生又该在何处灭?如果说这个过程本身是一种轮回,就简单了很多。
一时之间,竟囫囵地码下了这么字,算是总结《活着》,也算是向余华致敬!
【《活着》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活着读书笔记04-08
活着读书笔记04-29
读书笔记05-25
经典读书笔记02-16
最新简爱的读书笔记 简爱读书笔记11-17
西游记读书笔记_名著读书笔记03-23
《边城》读书笔记11-21
《散步》的读书笔记01-01
《青鸟》读书笔记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