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10-18 14:21: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颐和园》,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长廊”等十多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能力目标:概括能力、说话能力、写话能力等。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二是学习本课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 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本课选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三、说流程

  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1、长文短读,整体把握。

  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浏览课文,圈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此处我想着重指出一点的是,整篇课文其实分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几处景点的方位,可以出示颐和园景点地图。边看图边说游览的顺序。

  长文短读旨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缀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2、品读词句,以读促情。

  颐和园的景点各具特色,美不胜收。让学生挑最喜欢的句子好好地读,读出这处景点的特点来。重点指导:

  句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画多且美的特点。并以此指导朗读。

  句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引导学生感受佛香阁排云殿雄伟的特点,朗读时要特别强调“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等词。

  ③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 “静”的特点。比较“划”与 “滑”。体会作者用字的精准。(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用“滑”字,写出了游船、画舫就像人在溜冰一样没有在湖面留下一点痕迹。所以更显出昆明湖的静。一个“滑”字,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朗读应以轻柔的语调。

  ④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此处留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说话能力,而且对十七孔桥的壮观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图文结合,内化语言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有三种选择:一种是直接运用文中的语言来描述;或者是利用文中的词句,自己组织语言描述;第三种是完全用自己语言创造性描述。

  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运用语言。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文字与图像建立联系,通过运用,使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图片的出现要讲究时机。出现早了,可能就会有“用图像去解读文字”的嫌疑。这话是一位特级教师说的,具体是谁我已忘了,当然也不是原话。但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我们语文与电视等其他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语文是通过文字来描述事物的,而非画面。所以有时看似用画面帮助理解,实质却使感悟文字这一任务落空了。当然,有些光看文字实在难以理解的另当别论。

  在学生对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与鉴赏之后,再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描述,既可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积累语言,读写结合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为颐和园其中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以上的几个作业都紧紧围绕语言文字,从积累到运用,不同的难度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猫》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的语言优美,浅显易懂。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绝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课文在描述猫长大后的古怪性格和小时候的淘气时,处处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间接体现。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这是课文在表达上的两个特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无忧无虑、任凭、屏息凝视、抓痒、稿纸、丰富多腔、摔跟头、跌倒、胆子、开辟、遭殃、责打”等词语。其中重点是“任凭、丰富多腔、开辟、屏息凝视”。最难的是“屏息凝视”的理解。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花猫的古怪性格,小时侯的可爱,体会作者对花猫的喜爱之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

  (一)能力目标

  1、在“猜”中继续练习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2、在猜中进行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

  3、学习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

  (二)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一)猜——猜中有比较

  猜中结合上下文读书——发展与创新是我们的课题,也是新课标的核心所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主题。借助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我在平时大胆地尝试。

  我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方法就是一个字,就是一个“猜”字。“猜”既是本节课的教法,也是学生的学法。猜没有问答那样严肃,要求一板一眼,必须正确。问题无论是老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似乎都要求答出正确的答案,心理压力较大,学生思维受到一种目的的限制,放不开,个性得不到张扬,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创新性得不到良好训练,与我们创新的主题不相符。

  猜常用于各种游戏之中,识字教学中也常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应用,有很多好处。猜的形式较多,师说生猜,生说师猜,生说生猜(小组进行,全班进行)。猜的内容包罗万象,猜字词的理解,猜句段的理解归纳,猜思想感情的把握,猜体会到的写作方法,猜未弄懂的问题……无论那种形式,无论那种内容,学生都是在一种比较开放的,比较轻松的交流环境中进行阅读、思考。

  猜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就是猜的学生,在猜的时候,也不象“答”那样被动,而是主动去猜。游戏的经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是成绩平平的的学生也敢来猜。没有压力,“猜”不是“答”,猜自然可以不正确,不怕犯错误。猜可以发现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思路开阔,这正好给教师分析学生学情提供了实据,便于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猜中,准确地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对语言的理解水平,找到恰当的引入可能知识世界的方法。猜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们争对同学的猜题,老师的猜题,可以大胆的发表意见,特别是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还能面对大作家的作品发表不同见解,理由还很充分,这才是创新的培育氛围。

  当学生的意见与书上有较大出入时,这正是老师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语感训练的好机会。学生对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对自己猜的词与书上的词进行比较。猜可以将许多学法用于其中。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因为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为了不冲淡学生在语言中的丰富想象。所以,我用这样的课件对课堂加以形象,补充。

  (三)教学环节

  1、猜前初读引学法

  自学初读生疑问——因为这是第八册的课文,学生手中没有书,借此机会,我将课后填空练习流在课文之中。学生自读不完整的课文,发现空白,产生疑问。

  依据疑问引出猜——师问:读了竟今天这篇课文,大家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学生自然会回答出课文的不完整。然后我就说:“今天,我们就来猜猜空白处原文是什么样。”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发产生疑问,为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为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课文充满个性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创新训练和思维创新训练的开始。

  猜前引出读书法——大家说说要猜着,你想到采用什么办法?(结合上下文读书思考)猜是一种读书方法,也在这营造出一种气氛。要学生自主猜出原文,得靠他们已有的读书经验,让学生说出读书方法,互相提醒,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读书思考。

  2、猜中交流解文意

  猜中品读练填空——学生采用各种方法读书,猜测文中空白处是什么。猜的形式多种多样,老师让学生猜,学生让学生猜,学生让老师猜,小组内互猜,全班一起猜。边猜边评,评中思考,一边思考一边读书,答案就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接近。本课语言浅显易懂,猜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遇到困难时,应多读书思考,在读书思考中,在探究中,在比较中,始终让学生飞翔在语言情景中,发展语感水平。学生不正确的答案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大好机会。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分析学情,选择引导方法,巧妙地将学生从已知知识世界引入未知知识世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3、猜中引思勇创新——创新是我们的主题,包括语言的创新,思维的创新。猜在阅读中的应用,是一种创新的示范。学生在猜答案中,如在游戏中,比起回答问题来,兴趣浓厚,没有心理压力,思路更加开阔。学生不能一猜就中,正是学生独立创作的时侯,表达不受原文的限制,有的答案虽与原文不一致,用在那儿也很恰当,并充满个性,学生语言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不断的读书思考,敢于对原文猜想,在创新思维上是一种训练,创新精神上也是一种激发。

  4、猜中引评学交流——合作是未来人成功的基本素质,也是新课标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互猜互评中,学生既进入到语言环境中交流,还进入到心灵中交流,因为互猜的是心里所想。

  5、猜题目归纳全文——在一边猜一边填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几对词的矛盾,从而体会猫的性格古怪,从猫的性格古怪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再让学生猜课题,在不同的课题中再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理解。

  6、猜中激趣爱语文——无论是猜文中空白,还是猜课题,课堂中,学生似乎在游戏的心理中。在猜测中,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连大作家的作品也敢猜测,有的地方做了修改一样正确,成功之感自然而强烈,学习兴趣自然浓厚,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中渐渐培养对语文的热爱。其中,教师要对学生成功之处多加肯定。

  以上是完成这节课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训练环节。课文的难点,“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读书猜想,难点就变得很容易解决了。

  7、猜后

  后猜延伸用写法——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几种小动物,示范说一种的性格特征,举一个真实具体例子,让学生来猜是什么动物。然后叫学生来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特征,其他同学来猜是什么动物。也可以背诵儿歌、古诗,让同学猜写的是什么动物。

  (四)板书设计

  将原文中用来猜的词语用课件展示出,每个词卡用一种相符的性格猫送出。板书的内容就是学生猜测的词。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首篇课文《长城》,我将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观赏我国三处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景观。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中配有两幅插图,由远及近地观察长城,并由此产生联想。依据这一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的观察及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

  学会搜集,整理,利用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长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3、情感目标:

  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古人修筑长城的艰辛。

  5、教学难点:

  理解长城的特点与古人修筑长城所包含的智慧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维果茨基说过: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备课。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偏僻的小镇,对于长城大多只知其名,不知其真,对长城的了解也只是微乎其微,同时,这类说明性的文章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将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基于新课标倡导的“以读为主”思想理念,我采用了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主线,抓住中心句及相关语句进行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逐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既可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指向教学内容,使精力节约化,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又可以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手段,缩小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心目中遥远的长城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并加工的心理倾向。

  四、教学流程:

  1、有效引导广泛交流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我引用了毛泽东1935年所作的《清平乐六盘山》中的诗句导入,引出“不到长城非好汉”,并表示出没有到过长城的遗憾。“你们愿意把长城的知识介绍给老师听吗?”为了满足老师的好奇心,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关于长城的知识或亲身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既使学生产生了主动,积极,愉悦的情绪,又顺利巧妙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2、信息整合直观感受

  (1)有效提问,提炼语言

  在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交流长城知识的同时,把握提问的有效性,抓住这一兴趣点提问:“你们知道文中是怎样评价和赞美长城的吗?”

  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的学习,自主读文找到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下面由此展开教学,反复朗读,层层深入地感受长城的特点。

  (2)图文结合,直观感受

  大屏幕出示长城远景图,直观感受长城的`长,抓住反映这一特点的两处“一条长龙”和“一万三千多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理解长城的气势,如计算,打比方,举例子等。为了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构建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我在一幅中国地图上绘制了长城的东西两点,并用激情的朗诵进一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这种有效的师生互动无疑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现中心句,学生激情朗读,情感得以升华。

  (3)合作学习,动手动脑

  大屏幕拉近长城的画面,学习作者由远及进观察事物的方法,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学习成为有效教学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三个要素:恰当的内容,健全的小组和有效的指导。其中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合作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我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用笔标出你知道的名称,同时把描写长城结构和特点的语句区分开,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最后为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再读中心句,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升华。

  3、课内外结合,激发想象

  在作者联想的这部分教学中,重点体会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是朗读的重点,也是学文的难点。我设计了“知长城,小小展示台”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也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做好了铺垫。同学们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北齐王朝修筑长城调用的民工人数等,从而体会了劳动人民的辛苦,这时学生的情感已经和作者产生共鸣,再让他们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想像当时的画面,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4、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课堂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情感还在延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也成为研究者。”

  (1)介绍三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进一步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2)配以优美的《长城长》的歌曲,展示我国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部分自然文化景观,拓宽学生的视野。

  (3)出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认识长城的现状,激发学生保护文物,热爱祖国。讨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打算为保护文物做点什么?”并布置学生课下形成文字材料,体现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特征。

  五、说板书设计

  图文并茂,紧紧围绕课文内容,体现长城的结构特点和历史作用,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将三维目标有效确立,采用了科学有效的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得到了调动。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在快乐中收获,教师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策略,挖掘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节课的缺憾是个别学生由于受时间,家庭条件的限制,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参与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今后应该多考虑个体差异,想尽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整体互动。

  我不期待这节课的完美,也不期待它的精彩,但求它的充实与真实,更希望学生能有所收益,我将不遗余力地勇于探索,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再创佳绩。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4

  《“扫一室”与“扫天下”》是根据《后汉书·陈蕃传》的第一节内容改编的。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主要讲了东汉时代,一起学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成就大事,往往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 “扫天下”。其中“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 的特别含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明白心存大志必须从小事做起,连一间小小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哲理。感受大与小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围绕这个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谈论生活当中的大事与小事,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此外《“扫一室”与“扫天下”》这个课题本身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开课伊始,让学生理解课题意思以后,然后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想搞明白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把他们并排放在一起? “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而这正是我们课堂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随机板写下来,以此来组织下一步的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了解学生掌握读音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为众多个多音字的读音,需要纠正读音并巩固加强。)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了解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进一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精读课文,感悟故事内容

  (一)研读3、4自然段,探讨陈蕃的思想根源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组合作、交流,议一议陈蕃这个人。

  3.全班交流。(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陈蕃的做法和想法两个方面,即结合课文的3、4自然段,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地谈论、评说。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顺势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实现认识上的升华。)

  学生谈到第三段的内容时,可要求学生划出描写陈蕃书房情景的句子,结合句子谈感受。教师要利用好这个句子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从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等方面谈不屑于做小事带给人是不爽甚至是厌烦的感觉。依次来训练学生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提高评判事物的能力。[

  学生谈到第四段的内容时,可指导学生先划出陈蕃对打扫房间不以为然的三个词语:满不在乎、理直气壮、很有些得意,让学生结合陈藩的话谈谈他是怎样想的?

  他认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不能把精力、心思浪费在无谓的小事上,做小事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顺势解决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二)研读描述薛勤的语句和段落(重点是第五自然段),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关系

  (学生把握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之后,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探讨“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关系。

  1.薛勤和陈蕃的想法一样吗?他是如何看待陈蕃的言行的?

  (这个话题是学生愿意探究和表达的,教师关键要指导学生理解好第五自然段的两组句子。)

  第一组句子: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这个句子表述了两层意思:陈蕃从小就有大志,即志存高远,但连打扫房间这样的小事都不愿意做,又怎能做成大事,实现志向。)

  第二组句子: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肯定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同时通过对比体会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更强烈。)

  2.帮助学生提炼认识

  帮助学生逆推,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实现高远的志向,必须从小事做起。要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研读第六自然段,体验陈蕃的内心活动

  以第六自然段为过渡,创设问题情境: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如果你是陈蕃,你怎样品味薛勤的话,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更易于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更深入地去理解、感悟薛勤讲的“一间小屋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大与小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认识

  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4、5自然段,深化对“扫一室”与“扫天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五、课外拓展,搜集相关的名言或故事,扩充对“大与小”辩证关系的认识

  六、小练笔

  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写应该做好哪些小事,为将来做好大事打下基础,做好准备。也是学生对自己收益的一个总结。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麻雀》是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选自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赞扬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教材地位:本单元属于这一册的习作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麻雀》这一课所承载的习作目标是:让学生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文本特色:《麻雀》是一篇散文,全文不足四百字,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用词准确,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象。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策略,通过质疑问难将学生的疑惑作为教学的起点,更好地将学生领入文本,感悟文本,同时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老麻雀,猎狗这两个动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语段,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老麻雀、猎狗这两个动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四、说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事,并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

  五、说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

  六、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师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创设情境、品读感悟、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朗读等方法感悟文本,教会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等学习语文的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直接借助课文插图导入新课。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课文围绕这三个动物会发生什么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导入,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二)自由读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默读读文,梳理顺序

  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发展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四)品读探究,深化主题

  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教学集中在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第一步:我采用表格的`形式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列出来,让学生用不同的线型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完成学习单。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清楚的辨析不同感官的语言描写)

  2、第二步:我将从重点句段入手,通过读——悟——品——议——读的方法分别感悟猎狗的进攻与退缩、老麻雀的无畏。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掌握抓住重点句段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第三步:我让学生总体回顾猎狗和麻雀相遇的情形的文字。把作者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为了让学生再次感知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

  4、第四步:我提出问题“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出文章的中心——母爱。)

  5、第五步:接着配乐引入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一段原文。

  (设计意图:引用“原文”资料补充课内,体现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更加明确文本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五)感恩母爱,初试身手

  通过PPT播放关于母亲和孩子的成长足迹以及汶川地震的感人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并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让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练习机会)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好词佳句。

  2、阅读《二十四孝》和《猎人笔记》。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拓展阅读,丰富知识面,增加阅读量)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6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七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仍光洁如新,铁罐却完全氧化,不复存在了。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根据课标要求,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认识六个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涵的道理。

  其中,教学重点是能通过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寓意。

  熟悉了教材,把握了教学重难点,我有了这样的设计理念: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制作课件辅助教学,“以读为本”,摒弃对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给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读、思、悟、议”的学习方法渗透其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努力做到课堂40分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建构。

  为体现这一思想,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合作探究,精读理解

  四、对话交流,领悟道理

  五、运用技巧,创造表达

  六、总结全篇,拓展延伸

  下面我就依据这六步 ,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得以落实: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刺激物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因此,上课开始,我就播放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课件,并配以课文的范读,让学生对本文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这样,既为全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师生谈谈刚才观看课件的感受,对陶罐和铁罐特点形成共识,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这样设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大声读、小声读),读时注意:读准音、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同桌互读课文,听后评一评,教一教对方,也可以同桌开展朗读比赛来检查读的情况。

  这“评”与“教”,“比”与“赛”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教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能力。同时,检查了生字和课文的朗读。

  3、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各在哪些自然段?学生读后交流,明确:介绍了两件事:

  (1)铁罐看不起陶罐。

  (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精读理解

  1、通过初读,明白了本文讲的事情是铁罐看不起陶罐以及他们各自的命运,那么铁罐是怎样看不起陶罐的?他们各自的命运又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我就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明确分工:小组长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记录员”记录小组学习的结果;“报告员”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的结果;“检察员”检查小组成员学习的情况。这样组内成员都能“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尽所能”。让他们在组内充分读书,重点讨论这两个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参与小组的讨论,给予引导和点拨。

  这样,组内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启发,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小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

  2、讨论后,分组汇报结果,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或纠正,老师相机引导、归纳或组织评价。

  例如,在汇报1)铁罐是怎样看不起陶罐时,学生可能会抓住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以及写他俩神态的词语来说,这时,我就在他们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应用什么语气读好对话,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出铁罐的傲慢;“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要读出轻蔑的神气;

  “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要读出铁罐的恼怒;“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要读出铁罐的怒不可遏。而陶罐始终是谦虚和自尊的,如:“不敢,铁罐兄弟。”;“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2)各自的命运:

  学生可能会抓住课文第15小节:“多美的陶罐!”;“小心点,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要指导学生读出人们惊讶、兴奋的语气。

  而铁罐的命运则体现在第17小节,即最后一句:“它,不知道在什么年代完全氧化,早已无踪无影了。”

  第四环节:对话交流,领悟道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我这样安排这一步的教学: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空旁处。

  这种边读边作批注的方式是落实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有效形式。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这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2、把自己的感受在全班交流,也可以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全班交流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珍视他们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允许提出不同意见,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的倾听者和对话者,与学生同悲同乐。

  这样,在对话的场景中,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第五环节:运用技巧,创造表达

  通过以上的品读,文中那优美、鲜明的词句已不知不觉地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仓库中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积累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表达。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环节:1、你想对陶罐和铁罐说些什么?写一写。

  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组表演课本剧。

  第六环节: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紧急仅仅以本为本,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所以,有必要依托教材,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因此,总结全文后,我又布置学生课下收集寓言故事,开个交流会。

  这样,又把学生从阅读教学的小课堂引向了社会生活的大课堂,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板书设计:

  19、陶 罐 和 铁 罐

  谦 虚 傲 慢

  ↓ 许多年后 ↓

  光洁如新 无踪无影

  板书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交流的情况和老师引导的情况完成的。抓住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和感悟,又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可谓“一石三鸟”。

  当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能与课前预设的完全一样,要随着学情的变化而即时调整。只有把握学情,教服务于学,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开天辟地》是六年制小学苏教版义务教育国标本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讲述的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意在赞颂盘古无私的奉献精神。

  本文一共八个自然段,处处充满神话的想象,语言优美,且盘古开天辟地的全过程脉络非常清晰,使得故事显得十分生动精彩,尤其是第七自然段描写盘古身躯的变化十分传神。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此外还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

  ○3、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3.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本文只是篇内容较简单,易理解的神话故事,教学时我以“读”为主,讲读结合,通过多样的读来让学生在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同时,也捕捉到课文的优美之处。尤其是第2、7自然段更是重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亦打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板题:开天辟地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引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初步学习,你已经了解到了什么?▲生指名说说,回忆复习课文内容。

  (板:盘古)

  3、同学们了解得还真不少!通过这些,你认为盘古是个怎样的神?

  ▲生各抒己见。(板:伟大)

  4、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篇神话故事带给我们的这份伟大的献身精神。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生打开课文

  二、精读感悟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写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自由读第2节,边读边找划。

  2、交流:●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看看哪些词更能体现他的伟大;●读好句子。

  3、齐读第2节。

  4、盘古的伟大还表现在哪里?(按着顺序找一找)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说说为什么,体会感悟

  2、读好这一节。

  给词:顶天立地

  3、哪里还能看出?(引出第4节)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找读,谁来读出这种变化?

  2、体会“一万八千年”,感受盘古的“了不起”。

  3、还有哪里也能体现他的伟大的?(引出第5节)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读一读,问:这是一句什么句?(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2、读这里,你能感受到盘古怎样的形象?(巍峨的)多么的了不起呀!

  3、再读这句。

  4、有没有了?(让学生继续找读能体现盘古伟大的句子)

  六、学习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

  2、生评议,说说哪些词他读好了?

  3、抓住“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体会,感悟他的伟大。

  4、给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还有更伟大的呢!谁能发现?(引出第7节)

  七、精读第七自然段。

  1、引读第7节。

  2、自由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说他更伟大?

  ▲生交流说说。(板:身躯化为万物)

  3、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呀?你想对英雄盘古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说说。

  4、让我们带上这份感情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7节

  5、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6、你会这样说吗?

  ▲练习说话。

  7、盘古的身躯化成了万物,世界从此变了样,这一切是那样的美好,让我们把这份美好通过朗读来传达。

  ▲生再读第7节。

  8、引读第八自然段。

  八、拓展练习。

  1、想象:世界万物除了文中写到的,你还想象到了哪些也是盘古的化生?

  2、练说:●当我看到( )时,觉得这可能是盘古的( )化成的。

  ●盘古的( )化成了( )。

  3、质疑:这一切是真的吗?(理解:神话传说)

  4、推荐:中国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等。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马鹿有情》是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的教材中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静心默读课文,学会抓住课文的重点,分清内容的主次。在本课的设计中,在初读课文环节,让学生一读来读清大马鹿所具有的特点;找到“勇敢”和“母爱”后,再通过默读来理清脉络,弄清文章的重点,分清内容的主次。

  《马鹿有情》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讲述了一只大马鹿为了拯救掉进陷阱里的孩子,不顾恶狼的追捕,机智地请求人类的帮助,最终救出了自己孩子的故事,赞扬了马鹿无私的母爱。《马鹿有情》题目中的“情”,是特指马鹿妈妈对孩子深深的舔犊之情,是马鹿母子之间割不断的骨肉深情,这种感情不是人类独有的,而是存在于世间所有物种的母子之间。

  课文紧紧围绕“情”字展开,我也以“情”为主线,围绕关键问题——课题中的“情”是什么情来展开教学:通过朗读,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通过对马鹿四次动情鸣叫的想象说话,体会大马鹿的“母爱”;通过情境教学,来增强体验,感悟文本。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字词学习能力,对于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积累能够通过预习来解决。同时,通过本册教材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概括主要内容、分清文章主次的方法,但是学生自己概括有些困难,需要老师进行点拨。

  结合马鹿的叫声进行说话训练,体会母子情深。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设置情境,来让学生反复说、分层说。

  考虑到班级学生差异较大,因此课中几处难点,我采用分层练习,让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体验成功的愉悦。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渴望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的欲望比较强烈,结合课文特点,前后两部分内容,情感上并不一定要有第一部分的铺垫,才有后一部分,因此,我让学生来选择先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形容马鹿叫声的词语。

  2、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会分清内容的主次。

  3、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4、体会马鹿母爱精神的伟大,懂得感恩。

  四、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马鹿借助眼神、动作、声音向人们求助,并能有感情地读好有关句子。

  2、结合马鹿的叫声进行说话训练,体会母子情深。

  五、教学难点:

  体会马鹿母爱精神的伟大,懂得感恩。

  六、教学过程:

  一、照片导入,激情质疑:

  1、(出示2张照片)配乐讲解。

  2、从这两张照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情)

  3、是呀,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情”了,可是,你们知道吗?不仅人有情,就连大自然中的动物也有着深深的情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马鹿有情。(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4、质疑课题

  预设:1、马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2、课题中的“情”是什么情?

  5、(出示马鹿的图片)介绍马鹿

  设计意图:

  1、“文道合一”是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生活中,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不太会把老师讲的内容与生活相联系,情感上缺少从课文到生活的迁移。在这篇课文中学生仅仅学会理解马鹿身上的母爱是不够的,还要适当将课文的主题推向生活,感受自己家长对自己的关爱,因此在这篇课文的导入中,我选取了两张照片,一张来自具有震撼力的新闻素材,一张来自自己班级学生的生活。从自己家长的照片导入,孩子们肯定意想不到,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照片内容与课文的情感主线一脉相承,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人与动物情感的对比,又使学生自然地质疑,为后面围绕问题,抓住主线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2、马鹿这种动物学生不是很熟悉,因此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查查资料,课上由学生简单介绍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通过查找资料,我们了解了马鹿是怎样的动物,但课文中的马鹿却不仅如此。

  2、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马鹿,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3.出示生词(分三组:难读词、形容鹿鸣的词、容易读错的词)书空“瘸”。

  3、学生交流:文中的马鹿是一只怎样的马鹿,你从哪件事中看出来的?板书:勇敢母爱。

  4、默读课文,按照发生的事情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设计意图

  1、这篇课文很长,共13小节,初读课文有些散,因此整体感知中,我分两步走,初读课文,找出马鹿身上两大特点——勇敢和母爱,再浏览课文,理清脉络。有了“勇敢和母爱”这两个关键词,课文的脉络一下子清晰了:前半写马鹿遇险,“我”扣动扳机救鹿。后半写马鹿引我们救落入陷阱的小鹿。

  2、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学会抓住课文的重点是本单元的重点,分清脉络后,学生很容易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

  三、深入品读,感悟真情

  围绕“勇敢”,学习第一部分

  1、轻声读1-5小节,你从哪里读出了母鹿的勇敢?

  2、随机学习句子:马鹿知道自己跑错了地方,于是就跳得高高地在空中打了个旋儿,想重新跑回林子里,而狼却抢险一步横在了马鹿的前面。马鹿使足气力,准备腾空越过狼的拦截,可狼却倏地俯下前身,前爪按地,眼睛瞄准了马鹿的喉咙。

  3、根据学生回答,找到三个动词,指导朗读。

  4、当马鹿得救后,它的表现是怎样的?

  出示:马鹿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眼睛直直地注视着我们。我的伙伴捡起一块石子扔了过去,马鹿机警地一闪身,敏捷地躲开了。然后迈着方步,不情愿地朝林中走去了。

  齐读句子,根据重点语句理解:

  ①“傻了似的”真的傻了吗?结合“我的伙伴捡起一块石子扔了过去,马鹿机警地一闪身,敏捷地躲开了。”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按照动物的常性,听到枪声,狼吓跑了,马鹿也应该吓跑才对,可它却一动不动,傻了似的……直直地注视着我们,其实马鹿是想用异样的眼神引起我们的注意啊!)

  ②“一动不动”,马鹿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你是马鹿,你会想什么呢?

  ③“不情愿”想象一下,不情愿离开的马鹿会有怎样的动作?(脚步很慢,眼睛看着我们)马鹿如此异常,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想?

  ④在理解的前提下再读句子。

  设计意图:

  1、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的学生都能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来读懂文本,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估计学生能找到这三处关键词,那么我要做的是“点拨”。如“傻了似的”学生可能会一位马鹿是受了枪声的惊吓,所以我引导学生结合“我的伙伴捡起一块石子扔了过去,马鹿机警地一闪身,敏捷地躲开了。”再读一读,有什么感悟?不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让他们在读中体会,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2、换位思考,想象马鹿的想法,有助于理解马鹿在危急过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自己的孩子,从而体会伟大的母爱。

  3、结合“迈着方步”,想象马鹿“不情愿”的样子,学生自然体会这是马鹿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

  围绕“母爱”,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6—9小节,用曲线划出马鹿是如何指引我们去救小鹿的。

  交流:

  句子一:马鹿向前走了几步,忽然停下来,回头用期盼的目光望着我们,而后又死死地盯着林中的一个地方,一步一回头地朝那里走去。

  ①“死死盯着林中的一个地方”,林中的那个地方有什么?对于掉入陷阱绝望无助的小马鹿,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出示)

  你体会到了什么?(小鹿的无助)

  这一切,让马鹿妈妈多么痛心啊,那份无奈,那份牵挂使它不愿离开。千言万语尽在心头,不会说话的马鹿只能用眼神、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求救,从这段话中还能哪里感受到马鹿的求救信号呢?

  ② “期盼的目光望着我们”透露出马鹿的爱和期望,救子的急切心情;也对我们充满着暗示。

  ③“一步一回头”带着它无尽的期待,此时此刻,救出孩子是它最大心愿,此时大马鹿一定想了很多。你是大马鹿,如果,你会说话,你会对我们说些什么?

  ④引读:不会说话的马鹿千方百计用眼神、动作向我们求助——

  马鹿没有救出自己的孩子,它不肯离开——

  小马鹿已经几天几夜没有东西吃,没有水喝,救不出孩子,马鹿妈妈心急如焚,它怎么能离开?——

  句子二:马鹿将我们带到密林深处,在一棵老柞树下,发出低沉的叫声。它围着一个坑子转了一圈之后就跑出去很远,站在一个较高的地方,大声地鸣叫起来。

  想象说话:

  ①就这样,马鹿想尽办法把我们带到密林深处,在一棵老柞树下,发出低沉的叫声,(听声音)这声音多像母亲在低声安慰自己的孩子啊!马鹿仿佛在对小马鹿说:“ ”。

  ②它围着一个坑子转了一圈之后就跑出去很远,站在一个较高的地方,大声地鸣叫起来,(听声音)好像在向人类大声求助:“ ”。

  设计意图:

  重点内容部分,文字较长,跨了8个小节,比较散,学生不容易把握主次,紧扣母爱,分成“求救和团聚”两个部分学习,就使教学条理强了许多,同时也分出了主次。求救部分抓住两句话来体会马鹿妈妈求救时的动作、神态,体会对小马鹿浓浓的爱。抓住两次鸣叫,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说话,能使学生很好地体会母爱,同时也训练了联系上下文来想象说话的语言表达能力。

  2、感受母子团聚的激动场面。

  过渡:人类被大马鹿感动了,他们把小马鹿救了上来。母子终于相聚了,你瞧,(视频或图片)

  出示:忽然,大马鹿一个箭步冲过来,在离我们十多米的地方折过身,声音柔和地叫着它的孩子。

  小马鹿欢快地叫着,一跛一瘸地跑向母亲。大马鹿用舌头舔着小马鹿。小马鹿紧紧地靠在母亲身边,大眼睛一眨不眨地朝我们张望。

  (1)配乐朗读。

  (2)分角色读

  (3)想象说话:

  小马鹿得救了,大马鹿用舌头舔着小马鹿,____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小马鹿紧紧靠在母亲身边,_______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围绕“母爱”的主线,后半部分的重点应在感受母子情深上,而不在于作者怎样救,四年级的课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这样的长课文,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把握主线,抓住重点,同时抓住重点也是本单元对学生的训练,因此,在本环节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同学看,来体会母子经历了大难后相聚的那种欢欣;通过读来再现欢欣的场面;通过情境表演想象说话,来丰富无声的画面。层层深入,让学生体会母爱。

  回读第一部分

  1、思考:课文的主线是“母爱”,写“情”可为什么还要写大马鹿的勇敢?默读1-4小节,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凄惨的鹿鸣声”:正是大马鹿这声声凄惨的求救声,引来两只狼。

  3、“想重新跑回林子里”:一个“回”字写出了在危难中,大马鹿对小马鹿的牵挂。母爱的力量也给了大马鹿与恶狼抗争的勇气。所以母爱使柔弱的大母鹿变得勇敢。(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

  如果学生选择了先学第一部分,那么在学完第二部分后对第一部分进行回读十分重要,有了第二部分的情感铺垫,学生很容易找到初学时被我们忽略的关键点。如果学生选择了先学第二部分,那么回读与第一部分的教学,结合起来,学生能学得更深,对文本的挖掘就更透了。

  四、小结疑问,总结全文:

  1、(看板书)把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而课题中的“情”就是——母爱

  3、母爱无处不在,她有时轰轰烈烈,有时微不足道;有时缠缠绵绵,有时狂暴粗野;母爱,需要懂得感恩的孩子细细体会;母爱,也需要我们代代相传……

  4、当我们再次回眸这两帧照片的时候,相信,我们会有更深的感受……

  设计意图: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四年级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在理清脉络,学习课文后再进行概括,难度降低了很多,相信学生能顺理成章地得出答案。

  2、回到学生的质疑,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次点出中心,深化了学生的理解,也是对学生提问的尊重。

  3、再次回眸两张照片,深化的不仅仅是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更是学生感恩教育的迁移。

  设计意图: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四年级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在理清脉络,学习课文后再进行概括,难度降低了很多,相信学生能顺理成章地得出答案。

  2、回到学生的质疑,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次点出中心,深化了学生的理解,也是对学生提问的尊重。

  3、再次回眸两张照片,深化的不仅仅是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更是学生感恩教育的迁移。

  3、板书设计

  勇敢

  40马鹿有情柔弱↑使

  母爱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下面我将从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同样是表达对人的崇高品质的歌颂。这一课所歌颂的崇高品质是“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这是本课和其他课文的不同点。因此要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人物在关键时刻所做出的判断。采用读思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在读中感悟,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得到启迪,提高学生的品质素养。把字词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融入在课文理解中。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加强朗读,从而理解课文主旨,了解小泽征尔,学习他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锁定重点语句,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广度;以品为手段,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潜心涵泳,读、思、悟结合,课内外结合,基础知识训练与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达到三个维度的共同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面对挑战,要相信自己、认真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3、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泽征尔考虑再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能做出果敢的判断。

  4、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小泽征尔在指挥过程中出现不和谐时的复杂心理和自信。

  二、说学情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可能因为会平时课外阅读较少,知识欠缺,语文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结合学情适时引领。课文理性较强,对于小泽征尔的复杂心理及判断过程没能具体描写,且学生对于小泽征尔作出果敢判断的具体情境缺乏了解,不易体会其果敢、自信、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品格,学生可能对于小泽征尔在音乐艺术上严谨的态度与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不能深刻领悟。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本课的设计理念,我采用了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拟以“读-悟-议-读”为本课主要教学方法,读是发现的开始,悟是思索的结晶,议是智慧的碰撞,读后有悟,悟后生议,议后促读,方能读出语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

  2、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探究、朗读、感悟、想象、训练五结合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说教学过程。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叶老也曾说“一篇文章学生大略能够读懂”,因此本课留给学生自主空间,以自学提示为抓手,让学生潜心会文,与文本、文中人物充分对话,联系上下文并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心理,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品格。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视频导入,揭题质疑;

  2、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3、细读课文,释疑解惑;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5、作业设计。

  19 小泽征尔的判断

  出色的音乐才华

  小泽征尔+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

  坚持真理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普罗米修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主要讲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借助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了解普罗米修斯的英勇壮举,感悟其感人的品质,让学生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二、说理念:

  以较强的整体意识,在教学中展示一个思维放飞的过程,一个情感激荡的过程,一个言语转换的过程。重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普罗米修斯对众神之王宙斯的态度。阅读发现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决不动摇、决不妥协、决不改变”态度的一致性,体会他的勇敢与献身精神。

  三、说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1 4、在文本基础上,展开想象,学习复述课文。

  四、说重点:

  1、识字写字

  2、从有关语段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情,展开想象。

  五、说难点:

  从有关语段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情,展开想象。

  六、说教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积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设计的教法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朗读感悟、启发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七、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学生对神话故事兴趣浓厚,尤其对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情有独钟,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是:采用自读自悟,尝试探究。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读、说、讲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点强调“脏”是个多音字。

  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膝”“焰”“败”让学生整体观察字的特点,找出每个字的书写特点,力求将字写正确,写美观,同时注重书写反馈。

  (三)、直入重点,感悟“英雄”形象

  1、采用大问题情境下的板块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是一位英雄的?找一找,画一画,把感受写一写。然后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对本课进行深入的学习。

  2、汇报交流:重点学习(有火、没火以及5、6、7、8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就在这时候……拿取火种”抓住“决心”二字,师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品读人类生活在没有火的黑暗中的痛苦与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后给人类带来的光明与幸福。通过对比品读,学生理解了火带给人类的巨大作用,再引导学生品读普罗米修斯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盗取天火,为人类带来光明与幸福的坚强与伟大。从而看出普罗米修斯不愧是一位英雄:

  (2)指生读,谈感受,抓关键词“决不会、更不会、问号”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坚定,也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对人物语言的精细刻画,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自读、指导读、抽读)回扣3、4段进一步感受为了造福人类,普罗米修斯竟敢与众神领袖宙斯相抗衡,他的确是一位英雄。联系上下文,进一步体会普罗米修斯盗火之举的勇敢,也是在潜移默化中继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的读书方法。

  (3)普罗米修斯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

  出示: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通过抓重点词句:死死的、日晒雨淋等,想象画面。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能读出画面是学生和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结果。让学生充分体验人物的处境,感同身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出示:狠心的宙斯又派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

  生谈感受

  师引导理解“啄”:哪个字或词震撼了你的心?进一步感受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没个尽头。

  遭受严厉惩罚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大问题的引领下,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悟、交流、补充,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的读,再通过感知读,体悟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反复揣摩人物心情,感悟人物伟大的精神,真正实现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4)体会忍受、遭受、承受的不同之处。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将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在一篇课文中,出现了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老师就要把握住时机适时的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润物无声中,教给学生准确的运用语言的方法。

  3、走出神话,拓展升情,引领阅读超越。

  诵读《普罗米修斯赞歌》来结束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积淀美好的人性美,精神美!

  4、作业设计:

  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相结合,激起他们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想这才能体现“大语文观”。所以在本课的最后,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1)、抄写生字词,积累佳句。

  (2)、把《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3)、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给我们列举了几个神话故事,大家都去找一找、读一读。

  (摘自《希腊神话故事全集》)

  5、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通过课中学生的共同参与,形成一个故事提纲。其中“盗取火种、严厉惩罚、重获自由”这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每一内容相4对应的词语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也在帮助学生复述故事中进行了有效的积累和运用。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分析:

  《猫》是九年义务教材第八册第四组的精读课文。它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散文。本文就是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流露了对猫的喜爱之情。课文以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主线,贯穿了猫的古怪性格及满月小猫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

  二、说设计理念:

  在教学《猫》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以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色彩,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性格古怪和它小时候淘气可爱。

  2、抓重点词句,进一步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兴趣。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法:

  教学的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既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获得,也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识—读—悟—说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猫的图片,来感受猫的可爱,同时又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学习课文的内容中来感悟作者爱猫、人与猫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同时又能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五、说学法: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是学习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条理晰,以风趣亲切的语言,把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描述的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加上农村小学生一些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基础水平指导学生采用:读—勾—说—议—读—写方法进行学习

  六、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⑴齐读课题。

  ⑵自读课文:

  回想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已知道了些什么?

  2、回顾存留问题:

  ⑴这节课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⑵师生共同归纳问题:

  ①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

  ②为什么写小猫很淘气?

  ③写猫的古怪和淘气,想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抓住重点,选择学法自学

  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写猫古怪的段落勾画相关句子读一读。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猫性格古怪的?

  2、课文哪一段写小猫的淘气?

  学习方法:

  ①选一选:一个方面。

  ②读一读:表现猫性格古怪的重点句子。

  ③抓一抓:重点词语。

  ④说一说:主要原因。

  ⑤想一想:表达感情。

  5、选择你喜欢的学习方法,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三、学生汇报交流

  1、一组汇报:

  ⑴读猫性格中“又老实又贪玩”的句子。

  ⑵抓住重点词语“成天睡觉、无忧无虑、一天一夜、任凭、无论”体会猫性格的古怪。

  ⑶猫性格的古怪的原因是:

  老实和贪玩的性格看似矛盾,又同时存在。

  ⑷作者想表达:

  他对猫的喜爱之情,因为它又老实又贪玩在作者眼里很古怪,才更喜欢它。

  ⑸汇报朗读。

  ⑹抽读,指名读,齐读。

  2、二组汇报:

  ⑴读猫性格中“又贪玩又尽职”的句子。

  ⑵抓住重点词语“屏息凝视、一连好几个钟头、非等出来不可”体会猫性格的古怪。

  ⑶猫性格的古怪的原因是:

  又贪玩又尽职的不同性格又同时存在。

  ⑷作者想表达:

  他对花猫的疼爱之情,因为它又贪玩又尽职在作者眼里很古怪,于是更喜欢它。

  ⑸汇报朗读。

  ⑹分组比赛读:

  ①根据板书小结:

  这只猫的性格实在古怪!不同性格同时表现在它身上。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②质疑:

  还从那些方面体会到猫性格古怪?

  3、三组汇报:

  ⑴读猫“高兴时和不高兴时”表现的句子。

  ⑵抓住重点词语“踩印几朵小梅花、蹭、跳、叫唤、解闷、无论、好话、一声不出”体会猫性格的古怪。

  ⑶猫性格的古怪的原因是:

  不同性格又同时存在,情绪变化多端。

  ⑷作者想表达:

  他对花猫的宠爱之情,因为它情绪不同,表现也不同,很古怪,于是更喜欢它。

  ⑸汇报朗读。

  ⑹个人练读,比赛读,齐读。

  4、四组汇报:

  ⑴读猫“既胆小又勇猛”的句子。

  ⑵抓住重点词语“什么都怕、斗一斗”体会猫性格的古怪。

  ⑶猫性格的古怪的原因是:

  相反性格又同时存在,让人琢磨不透!

  ⑷作者想表达:

  他对花猫的喜爱之情,因为它既胆小又勇很古怪,惹人更喜爱它。

  ⑸代表汇报朗读。

  ⑹个人练读,齐读。

  5、五组汇报:

  ⑴读小猫淘气的句子。

  ⑵抓住重点词语“已经、没完没了、马上起来、撞疼了也不哭、胆子越来越大、花草遭了殃、枝折花落”体会出小猫的淘气。

  ⑶作者想表达:

  他对花猫的宠爱之情,因为从“绝不会责打它、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能感觉到。

  ⑷指导朗读。

  ⑸齐读,指名读。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总结:

  从老舍爷爷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感情?

  五、深化主题,学习写法

  1、找出表现老舍爷爷喜爱猫的语句,说说他是怎样描写地?

  2、师点拨写作方法。

  六、自己设计一份有关课文内容的作业

  【板书设计】

  既老实又任性

  大猫

  既贪玩又尽职

  既胆小又勇猛

  屋里:耍、摔、跌、撞

  小猫淘气可爱

  院子里:摔跤、抱、打

  教后反思

  多巴镇羊圈小学

  谈秋玲

  通过今天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以下两方面:

  一、在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努力体现“教—扶—放”的思想。讲读第1自然段时,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阅读方法;然后,归纳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最后,让学生独立阅读第3自然段。教学中不平均使用力量,体现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阅读的快乐。同时,鼓励学生用表演、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比较等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注重讲练结合,感悟和训练并举。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本课教学力图在阅读的实践中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让学生根据填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练习,渗透了用“串联法”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如,在学习“大猫性格古怪”这一部分时,三次出现“填一填,说一说”的练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和捕捉重点词语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口头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理解文本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之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 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

  同学们,北京是我国首都。它既是现代化的大都市,也是一座文明古城。你们去过北京吗?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时相应出示天安门、天坛、故宫、颐和园图片,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揭示课题。

  (二)交流资料: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本着这一原则,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并整理颐和园的'知识、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说一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去感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四)浏览课文,明确游览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作者游览了那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地把各个景点的简笔画贴在黑板上,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五)探究学习,理解内容:

  课文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其中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的佛香阁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桥,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个景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联想想象法、质疑问难法、朗读体会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教学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交流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充分的俄自由表达空间,学生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掀起可叹教学的高潮。

  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在每个景点简笔画处板书景物特点。

  (六)师生合作板书,升华情感:

  本次教学设计时,在板书上留空白。课题处这样设计:

  18( )颐和园( )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合适的词句,概括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相应地添在板书的空白处。如:(美丽)颐和园,颐和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填完后再说说自己从课文中那些语句中体会到的。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促使学生进一步读书,感悟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七)总结全文,创新作业:

  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也是检测学生独立个性知识习得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间有着个性的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检测出这一差别,还容易加重学生负担而引起他们对作业的厌倦情绪。因而在本课作业设计中,我注意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孩子饶有兴致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业形式去主动完成。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本课作业设计如下: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画;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作业的内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难忘的八个字》的第二课时,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由于生来就是唇裂,而且先天左耳失聪,所以担心没人喜欢,非常自卑,上三年级时,在一次耳语测验中,伦纳德老师在“我”耳边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阳光温暖了“我”受伤的心,使我永远难忘,是伦纳德老师用爱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二、说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3条教学目标。

  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残疾的“我”在一次耳语测验中,受伤的心灵得到温暖的故事,体会伦纳德老师对“我”母亲般的关怀,加深热爱、尊敬老师的感情。

  三、说难点

  这一课时设计了2个重点: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以及在耳语测验中“我”是怎样做的。

  1个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伦纳德老师对“我”说的八个字的特殊含义。

  四、说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学生质疑:是哪八个字?为什么难忘?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走进一个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用笔标画出描写女孩外貌的句子。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残疾、难看、受伤······)

  3、品读课文,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第一次转换角色)这是一个难看的、残疾的、心里受伤的女孩,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呢?假如你是就是这个有缺陷的小女孩,你的心情是怎样?(不高兴、悲伤、伤心指导朗读)自己练习展示评读(第二次转换角色)假如你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最渴望得到什么?在小女孩最渴望被人爱,被人关心的时候,伦纳德老师在一次“耳语测验”中,走进了小女孩的内心。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小女孩在这次的“耳语测验”中是怎么做的?(以读为本读中体验读中感悟)我为什么这么做?老师怎么做?(第三次转换角色)假如你就是这个残疾的、不漂亮的、除了家里人以外,没有人会喜欢的女孩,听到这样动情的八个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高兴、快乐、温暖、幸福、感动······)指导朗读。

  比较句子:a这八个字令我难忘。 b这八个字令我永远难忘。 c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灿烂的阳光温暖了我受伤的心,令我永远难忘。

  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这八个字无限的力量。从而体会因为这八个字“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受伤到温暖)以及这种变化来源于什么·····?

  最后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在同学、小女孩眼中她又是什么样的呢?朗读第二自然段。汇报。外貌的描写到心灵的描写。通过朗读,表达出“我”对老师这份深深地爱吗?练习展示(指导)

  4、拓展小结。

  伦纳德老师用她那博大的爱心改变了小女孩的一生。正是这难忘的八个字,使得昔日那个丑陋的、残疾的小女孩成为了一位知名作家,就是这篇课文的作者———玛丽·安·伯德。你们喜欢这位老师吗?说出你的理由。如果你是当时的伦纳德老师,在下一次的“耳语测验”中,会对她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交流。把想说的写下来,然后汇报。

  5、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是这样想的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及语言感悟能力,能根据生活实际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他们对残疾给人心灵带来的伤害、痛苦感受还不深刻,教学中,我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3单元第9课帽子类似的.文章),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以己推人”,感受小女孩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参与,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总之:就是想通过“静心默读、动情诵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我手写我心(意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小女孩的关爱之情,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的写味;来突出语文课堂“语文味”的。

  6、教学效果。

  学习本文之后,学生应该能从伦纳德老师的言语中,感悟到什么是真正对人的关心,什么是真正对人的爱。它不是光有一份心就可以的,还需要正确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正确的表达方式正是“关心”的体现,是“大爱”的体现,是“润物细无声”的。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4

  教学目标:

  1、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字,把字写规范。能联系上下理解“与众不同”“嘲笑”“畸形”等词语。

  2、引导正确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师爱的伟大和无私,懂得获得爱的幸福和美好,学会关爱他人。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写人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正确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伦纳德老师关爱残疾儿童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关爱残疾人的故事读一读。

  2、生字、词的卡片、课件。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难忘的八个字》这篇文章,文中的小女孩叫玛丽。安伯德,她先天残疾,可长大以后,却成为加拿大有名的作家,她说,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老师对她说了一句话,那是对作者来说是终身难忘的八个字,究竟是哪八个字呢?

  师在黑板上写这八个字。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八个字,你怎么感受的就怎么读。

  生1:“我希望你是我女儿!”(师:你读得很温柔。)

  生2:“我希望你是我女儿!”(师:你读得很诚恳。)

  生3:“我希望你是我女儿!”(师:你读得很深情。)

  生4:“我希望你是我女儿!”(师:你读得很真挚。)

  师:你们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所以读出来的感觉都不一样,但老师可以感受到,你们每个人读得都很真诚。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这八个字对文中的小女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用波浪线画下来。

  师板书:直射我的心田

  抚慰我的心灵

  改变人生看法

  过渡: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小女孩的心,令她永远难忘。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小女孩过去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2、哪句话描写了小女孩的长相?(教师出示句子:我心里很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个小女孩儿,有着一副畸(jī)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学生读句子,理解“畸形、弯曲、倾斜、结巴”。

  3、是啊,她真是与众(不同)!她长得这么难看,同学们是怎么对待她的?

  4、而她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教师出示句子: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喜欢我,更没人会疼爱我。)

  5、谁再来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出示:这是一个的小女孩。)

  这么自卑,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小女孩,也许她从不主动

  Ⅰ、从不主动(在同学面前讲话)。她怕别人笑她(有着一副畸(jī)形难看的嘴唇、说话还结巴。)

  Ⅱ、从不主动(跟同学一起做游戏)。她怕同学笑她(长得太丑)。

  Ⅲ、从不主动(跟同学交朋友)。她怕(同学不理她)。

  是啊!这个从不(),从不(),从不()的小女孩,不光生理上受伤,心灵也有创伤,她把自己的那颗心冻起来了,那是一颗“冰冷的心。”你能把她的伤心自卑读出来吗?指生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结:我听出来了,小女孩越来越不自信、连自己都有点不喜欢自己了。可她依然希望能有人关爱自己、得到别人的赏识,而她是幸运的.,就有这么一位老师,送给小女孩一句温暖得像阳光的话,抚慰了她这颗幼小的、受伤的、冰冻的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描写伦纳德老师外貌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2、出示“伦纳德老师胖胖的,很美,也很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

  读了这个句子,伦纳德老师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为什么?

  这样一位漂亮的老师,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作者玛丽。安伯德更(爱)她。这是为什么呢?这位可爱的老师与这个小女孩之间到底有着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3—5自然段。

  四、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5自然段,然后按照提示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出示

  小女孩的学校低年级学生每年要进行,他们的耳语侧验是这样进行的:别的同学都,因为。而小女孩却,因为。为了不让老师和同学知道她左耳听不见声音,她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是经过她以往的观察发现的,她发现,所以只要在测试的时候,她就能。

  2、谁来说一说这个故事?

  3、原来,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里看来却有着如此大的不同,耳语测验对同学们来说是……(简单的,所以他们兴高采烈),而对小女孩来说是……(害怕)的。谁能读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

  小女孩就是在这样紧张、害怕、忐忑不安的心情下极力掩饰自己先天的缺陷,来维护自己的自尊,等待在她面前的将是怎样的考试呢?(出示:我等待着……)

  只听见伦纳德老师轻轻地说:(出示)“我愿你是我的女儿!”,(全班读,再轻点。)

  此时此刻,这温暖的话语在小姑娘看来像是什么?(出示句子,)为什么?(因为这话语就像阳光一样温暖,融化了她冰冻的心),谁来试着读读这句话?

  那八个字还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她的过去。谁来填一填?而现在呢?

  (过去因为相貌的丑陋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让她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而现在,伦纳德老师的一句话使她的心灵创伤慢慢愈合。)(动画演示)

  从此以后,她完全变了,变得……

  主动(在同学面前讲话)。

  主动(跟同学一起做游戏)。

  主动(跟同学交朋友)。

  是啊,自从小女孩听了伦纳德老师的话之后,她变得非常自信,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那句话改变了她对人生的(看法),令她(终身难忘)。

  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次读一读这段话。(出示倒数第二段)

  正是这难忘的八个字,改变了小女孩的一生。今天,这个小女孩成为了加拿大自由撰稿人,用她的心灵之笔描绘着完美的人生。

  同学们,你们认为伦纳德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呢?

  填空回答:这是一位_________的老师?③此刻,你想对伦纳德老师说什么?

  你们读了这个故事,都能对这位老师产生敬慕之情,而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翁玛丽。安博德更是从心底想对伦纳德老师说:“老师,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您)!”来,我们全班再次替作者说出对伦纳德老师深深的爱:“老师,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您!”

  五、全课小结

  师:伦纳德老师就是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亮起了小女孩心中爱的明灯,拯救了这个残疾女孩的人生,赢得了她终生的敬重。看来,温暖一个人的心并不难,只要伸出你的手,献出你的爱心,去关心、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你的雪中送碳也许会给别人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你也会体验到一种快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爱的世界里》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难忘的八个字

  直射我的心田

  我愿你是我的女儿抚慰受伤的心灵

  改变对人生的看法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学目的

  (1)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感觉乡亲们冷静无闻、无私奉献的精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熏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教学难点则是理解为什幺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学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至关重要。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美好的情感。

  四、说教学基本流程

  对于教学,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四、课外拓展,谈自己身边的事。

  在谈话导入、创设情境的环节中,针对孩子的情况,我提了最简单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再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第二个环节是整体感知,初识搭石。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搭石?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接着再交流问题“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使学生理解“搭石”的特点及作用。

  第三个环节是细读课文,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抓住“与学生一起寻找美”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搭石之美的真正含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重点引导:

  在品读第二自然段时,重在让学生体会上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为此,我采用想象说话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比如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的内心世界,提问:老人踩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幺想?老人不是急着赶路吗,摆好搭石后,为什幺还要踏上几个来回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呢?相信经过师生这部分的问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在此基础上的朗读也会更有深度。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刻画的是一幅人们和谐有序走搭石的景象。教学时,我重要捉住“行动是那幺和谐有序”、“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等,让学生边读边睁开想象,感觉人们走搭石的节拍,谛听那走搭石时发出的轻而有力的踏踏声,说出眼前目今表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田地领会美,感觉美。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笔墨朴素,但是简朴的事变中却闪耀着优美的头脑,散发出融融的暖意。在引导这一部门的朗读时,我重点捉住”人们把这当作理所虽然的事”这句话,引导学生深入明白“理所虽然”这四个字所表达的情绪。

  我捉住“溪边让路,背老人过溪”这两个详细事例的形貌,加深学生对“理所虽然”这个词的明白同时,又使学生逼真地感觉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力。

  课文第五段的教学,重在点破文章主题,使学生明确看似写石,实则写人。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借搭石所歌颂的无私奉献,同心专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并引导学生朗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12-19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说课稿12-18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说课稿集合01-29

语文《老王》说课稿01-05

语文说课稿11-27

有关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范文02-20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5篇11-10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2-19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