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

时间:2024-03-18 06:55:11 工作计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计划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1

  一、引言

  软件工程课程是高职软件专业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典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缺乏明确工作任务并涵盖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项目,学生对软件工程理论感到十分抽象,对实践操作也只是囫囵吞枣,根本体会不到软件工程在企业项目开发中的宝贵作用。

  针对软件工程课程,国内职业教育课程在借鉴外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创新。有一部分学校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但大多是单一的、松散地进行,这一状况的形成,一部分是因为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部分还在于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不全面、不深入所致,因此重视和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整合是提高高职职教课程开发质量的一个中心环节。

  本文将以高职软件工程课程为例,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多元整合的创新教学理念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动手能力,将工作过程的职业环境融入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对知识、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提高到了实践这一层面,使得学生能真正进入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想学习环境中。

  二、多元整合创新教学理念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配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等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在浙江省高新中小企业众多,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以及科技来推动,对人才的需求也明显高移。经调查发现,目前浙江省软件行业在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方面的人才缺口大,供不应求。因此,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方面。以一个典型、完整、实用的项目“学生选课管理系统”为载体,将软件工程项目开发中用到的各项工作技能按照工作过程分布阶段任务,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案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技能的案例教学,同时也体现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多元整合的创新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

  (一)明确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任务驱动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是让学生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确定软件工程课程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是进行任务驱动学习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为此,我们邀请软件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参照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一起分析、论证软件工程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在进行分析论证过程中,根据我院所在浙江省高新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将软件工程课程培养的人才方向定位在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三个岗位。我们明确了这三个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并详细分析了典型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1 软件设计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主要包括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阶段。这些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有:(1)软件项目计划包括:软件项目计划内容的描述;度量项目的成本、规模、工作量和开发周期;确定项目开发过程模型;制订软件项目计划;(2)软件需求分析包括:定义需求工程过程模型;采用UML获取项目需求;采用UML分析项目需求;编写项目需求规格说明书;(3)软件设计阶段包括:策划项目的设计阶段;应用设计模式,执行系统的架构设计。

  2 软件测试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主要是软件测试阶段。其典型工作任务包括:软件项目单元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软件项目单元测试;软件项目功能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软件项目功能测试;软件项目性能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软件项目性能测试;软件项目压力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软件项目压力测试。

  3 软件维护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主要包括软件配置阶段和软件项目管理阶段。这些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有:(1)软件配置阶段包括:创建软件项目配置管理计划;对软件项目实施版本控制;(2)软件项目管理阶段包括:对软件项目进行项目估算;对软件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对软件项目进行质量管理。

  (二)设计教学项目,培养职业能力,项目导向教学

  项目导向教学是指通过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它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实训环节,将工作过程的职业环境融入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到了实践这一层面,使得学生能真正进入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想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工作岗位职业能力。

  我院软件工程课程定位的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三个岗位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通过与专家分析论证,我们明确了三个岗位要培养的职业能力:

  1 软件设计岗位。要求要培养的职业能力有:理解、实施软件项目计划的能力,编写、制定软件项目计划文档的能力;获取、分析软件项目需求的能力,编写软件项目需求分析文档的能力:理解项目数据模型、项目的架构设计的能力;编写软件项目设计规格说明书的能力。

  2 软件测试岗位。要求要培养的职业能力有:设计和实施单元测试用例、功能测试用例、性能测试用例、压力测试用例的能力;撰写测试计划、报告的能力。

  3 软件维护岗位。要求要培养的职业能力有:实施软件项目配置计划、管理的能力;实施软件版本控制的能力;估算项目成本、规模、进度的能力;预测、监控、计划、管理软件风险,实施软件质量保证计划的能力。

  为了与岗位工作过程相适应,能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设计教学项目的选择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第一,项目必须包含上述岗位的基本工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第二,项目难度适中,符合高职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特点;第三,项目开发周期相对较短,能够在教学时间内完成;第四,项目内容容易理解,贴近学生经验,以便学生集中精力完成软件工程工作过程的学习。

  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学生选课管理系统”来进行项目教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网上书城”系统来进行模拟训练。这两个项目背景高职学生易理解、掌握和操作,并且包含了上述三个工作岗位职业能力。通过几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基本能掌握三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完全达到了我们项目导向教学的目的'。

  (三)分解教学项目,激发学习兴趣,典型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增进才干。软件工程案例教学的实践反映出,案例选择是否合适、案例运用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作用的发挥。

  对于软件工程这样一门理论和实践都比较注重的课程来说,案例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在案例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探索和实践:第一,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删繁就简,能适应课程教学时限要求;第二,案例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能基本涵盖基本的工作任务;第三,案例能让学生参与并易于模仿实践。如讲解软件项目计划时,针对学生选课管理系统这个项目,由老师描述项目计划应该要确定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确定项目中角色一人员责任矩阵,利用甘特图等工具制订初步软件项目计划。这样学生不仅仅是去强记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学生通过案例更深刻地理解了工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

  三、多元整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各有特色,如何将这些教学方法整合在一个具体的教学项目中并让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其优点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按照软件工程项目开发中典型的工作过程,我们将“学生选课管理系统”项目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项目,每一个小项目对应着一个具体工作过程。对每一个小项目我们分成六个步骤进行项目教学:

  第一步,确定每一个小项目的工作任务。不同的小项目对应的工作任务不同,有的工作任务比较独立、花费时间少,可以在—个教学单元中完成,我们称之为小任务;有的工作任务需要多个教学单元的综合实践才能完成,我们称之为大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对大任务我们又将其分为若干小任务,并在各个小任务完成后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

  第二步,教师进行案例场景描述,并通过典型案例演示项目中的具体任务。教师先对案例进行场景描述,让学生明白真实工作过程中这个小项目要做什么。然后通过典型案例的演示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小项目要怎么做。

  第三步,学生分组讨论,明确项目分工。软件的开发过程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将学生从成绩、性格、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分组,让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团队进行项目的开发,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又让学生能发挥各自特长,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此步骤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班组从整体上对团队的组合进行优化调整,对于一些比较难分工的项目,教师可以对团队进行指导,帮助团队进行分工。

  第四步,学生根据不同分工完成典型案例的工作任务。通过项目分工,团队中每个学生有了明确的任务,可以根据教师典型案例的演示进行工作任务的模拟练习。通过这一步,让学生对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有真正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2

  1引言

  软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软件产业的应用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软件产业及行业信息化对软件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型软件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调整传统的四年一贯制的教学体系,实现软件工程专业基本知识学习与社会需求能力培养有机集成,培养方案要兼顾软件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和行业特征,要充分考虑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发展。

  教育部在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文件中给出了指导性的原则,要求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多层次实用型软件人才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特点,立足所在地区实际,选择不同的国外大学或公司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结合本院优势以及本地区软件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努力办出自身的特色和水平。

  专业培养方案的设定涉及学校的定位、相关学科发展特点、工程化要求和所在地区的软件产业格局,根据产业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应及时在专业内设立专业方向,以使得学生掌握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的领域知识。研究并总结出专业方向的设定原则和执行计划,对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提出了二年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方向培养的专业培养方案,逐步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规律,提出了设定合理专业方向和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

  2专业方向设定的原则

  由于软件技术及产业发展迅速,软件工程专业的内涵与外延在迅速地扩大,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通过设定不同的专业方向,实现学生的分类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为此必须提出设定专业方向的原则。

  一是学科基础,设定一个专业方向必须有雄厚的学科支撑。首先有一批从事该学科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师资队伍,承担高水平的研究课题,并取得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是研究型大学设立专业方向的基础条件。

  二是市场需求,本地区/行业有该专业方向的应用需求和产业环境,在校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实习实训,毕业生有充足的就业岗位和畅通的就业渠道。

  三是国际化,要有国外合作学校或机构,有一批实质的合作项目,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联合培养计划。

  四是课程设置,课程要强调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融合,特别是文、理、工之间的复合,使学生加深各种专业领域知识的认识,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要兼顾学生的主动学习愿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实践证明四项原则缺一不可,坚持四项原则,可以保证专业方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3专业方向培养过程中须关注的问题

  软件人才培养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方向建设有以下五方面须关注的问题。

  一是要变革传统师资队伍的格局,为工程化的需要,建立一支由专职教师队伍和一批来自产业界、海外专家组成的优秀师资队伍,通过派出教师到软件企业实习和IT大公司培训,提高了专职教师的工程化能力。探索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模式。

  二是要注重软件产品开发与管理的知识和规范学习,通过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开发解决方案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测试、项目管理等课程,利用工业界培训课程和认证课程,充实课程体系。

  三是通过与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合作,在校园内建立多个富有特色的专业实验室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聘请校外软件专家担任实验室主任或指导教师。

  四是采取“课程教授+工程训练+企业实习”的培养方法,与国内知名IT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实行双导师制和完善的过程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实现软件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无障碍对接。

  五是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计划、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方向、教学计划的审定,专业教师的.聘任和校外指导教师的选聘等。确定课程建设梯队和任课教师职责,制定管理制度与质量保证体系,每年对教师进行考评,作为教师奖励和聘用依据,淘汰不合格的教师。

  通过有效地制定实施方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立面向不同领域、行业的专业方向的课程和工程实践体系,实现软件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无障碍对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并实现与国际IT界互动的认证、培训、实践体系,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方面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4数字媒体专业方向的建设与实践

  山东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围绕数字媒体专业方向建设,着力以下五方面的实践。

  (1) 首先论证专业方向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专业方向时,充分调研了国家和本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对数字媒体方面人才的需求情况。山东是个文化大省,以孔子、齐鲁文化闻名于世,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迅速,齐鲁软件园有大批从事本领域产品开发与研究的产业公司,在影视、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和建筑环境设计等视觉艺术设计领域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山东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以文史见长,多年来在数字媒体学科积累一批国内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建立了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专业方向的设立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

  (2) 提出并实践了“2+X”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前两年的基础课学习,“X”是后两年按专业方向的培养,给学生以充分的职业规划自由度。分为三阶段培养。

  第一阶段在一、二年级进行知识积累和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完成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从知识结构上,要求重视数学和工程基础的积累、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创新意识的培养;与艺术学院、计算机学院、文学院等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第二阶段在三年级进入面向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与工程训练,以工程实践为核心,采取“学习,实践,学习,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软件的开发;把数字影视,二维和三维数字动漫画等视觉艺术设计领域的核心技术引入教学体系。主要课程包括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游戏设计、三维动画角色高级造型、三维动画高级渲染,三维动画运动编辑、影视特效与后期合成、中西方美术史、素描基础、彩画基础、国画基础、速写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设计基础、艺用解剖、网络传播概论、广告创意与案例分析。

  第三阶段在四年级进行个性化培养,面向继续深造的学生实行专业理论课程的深入学习和毕业设计。面向就业的学生实行校外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3) 专业方向建设重点考虑实践教学体系。为此我们建立了三维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横轴设计为专业进程: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纵轴设计为实验层次: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校内专业方向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立轴设计为实验类别:验证性实验、系统化实验、创新类环节、工程实践。

  一是实验平台,要求先进的软硬件实验环境,建设了数字媒体制作实验室、E-Edutainment(寓教于乐)实验室、E-Home(数字家庭)实验室、可视化技术实验室等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实验环境,具有一批先进数字媒体专业实验设备。

  二是师资队伍,要求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以校内教师设计指导为主,专业方向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设计,校企师资队伍结合设计指导。

  三是实验项目,把科研成果引入研究性实验,把企业案例引入系统化实验,把实际项目引入工程实践,把竞赛与开发引入创新项目。以动漫、计算机游戏、数字新闻、网络广告、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作为应用领域。

  (4) 专业方向建立了具有国际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引入国际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采取国际化教学方式,聘请国外软件发达国家的教授担任教师,使用英语原版教材,采用外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目前,学院80%以上的课程采用原版教材,60%以上的专业课程采用外语或双语教学模式。与韩国中央大学、亚洲大学、汉城国立大学等签署了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本科联合培养计划,共同协商制定了完整的动漫设计与制作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5)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教学改革。多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省级或“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证明,按照专业方向实施教学,成功解决了目前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工程实践、创新设计和实践教育环节薄弱,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柔性等问题。通过专业方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生源质量、就业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成绩显著。

  5实践效果

  数字媒体专业方向的设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平台,将本校软件学院、艺术学院、国外大学、动漫与游戏公司融合在一起,将专业核心课、跨专业选修课和企业实际项目贯穿一体,发挥出综合、开放和研究型的办学优势,提高了培养质量和效益。按照这一模式的建设途径,本专业已建立起软件工程与管理、嵌入式系统与软件、服务外包、电力系统信息化和信息安全等专业方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成效之一是探索出学科综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媒体专业方向首先带动了软件学院与艺术学院之间专业交叉融合,为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提供了空间和资源。

  软件学院的学生通过艺术学院一年的学习,完成动画与经典赏析、素描写生、色彩写生、色彩构成、平面构成、速写等艺术类课程,为游戏设计、开发与管理、计算机动画设计与制作、几何造型与产品外观设计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功底和文学功底。艺术学院的学生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的选课,了解并掌握了编程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数据存储和网络技术,使本专业的计算机实现能力有了质的变化。两专业联合组成的手机游戏竞赛代表队,参加国内外大赛,成绩突出。由此孕育产生的齐鲁大学生游戏软件设计大赛,吸引全省主要高校每年上千人参加,带动整个山东地区的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改革。

  本专业的教师与艺术学院老师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课题研究,知识融合和实践教学的共同参与,达到了相互了解,共同提高的目的。本专业方向的青年教师有机会和条件选习绘画类课程,充实技术课程中艺术元素,使教学效果得以明显的改善,学校组织的教学评价中,优秀率有大幅度的提升。艺术专业的教师得到了动画技术方面的训练,使他们的专业特色越来越呈现出工业化和产品性的特点。

  成效之二是探索出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方向建设模式吸引了大批IT企业参与教学培养计划中,他们根据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向专业提出了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综合素质标准的改进意见,并将企业的核心技术以课程形式融合到教学计划中,将实际的工程项目带到专业实训里,为学生从学校人转化成企业人搭好一条快车道。

  山东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基于ZK的工作流展示构件开发”开发项目,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带来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开发项目,充实了软件工程与管理专业方向的教育内涵;日立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带来的“越后株式会社设施租赁系统” 开发项目和NEC济南公司“对日软件外包”特色班,为服务外包专业方向的带来生机与活力;山东电力联盟的联合培养计划和“电力企业运行值班管理系统”类的实训项目,将电力系统信息化专业方向的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展现的鲜明而突出。

  在开放环境下,专业的学生真正体会到企业文化实质和和核心技术应用趋势,知道了如何做一个合格员工的标准和素质,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就业资本和潜力发挥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成效之三是探索出研究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方向建设模式为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优势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嵌入式系统与软件专业方向的教师,通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嵌入式分布系统可信性研究”,开发完成的应用项目“海洋环境实时监测及赤潮灾害智能预报分析平台”,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将其中的核心技术转移到教学环节,自行研制了“电量自动抄表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在该专业方向上学习和实验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又将实验平台转化成实际的应用产品,委托山东地维软件有限公司成批量生产,同时吸收学生参加了产品的组装和调试,使他们获得了生产第一线的实际经验。

  这种产学研一条龙的教育、实训过程,使得专业方向建设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机。学生在其中了解了专业发展现状、掌握了核心技术并亲身参加实际生产,得到完整的工业化训练,收获很大。另外,教师也从中发现具有发展潜力的一批优秀学生,为本硕联合培养和指导学生创新大赛奠定了基础。学院由此而启动的优秀学生进教师研究团队的“科研助手”活动拉开了序幕,几十名被选拔其中,开始了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生活。项目的转化同样成为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和优势,近三年获得多项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二等奖。

  6结束语

  在软件工程专业几年办学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三段式培养的理念和实施过程,结合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探索了研究型大学开展工程化教育的一般规律,为建立新的专业方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是,应该看到专业方向建设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软件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把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实践。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3

  1前言

  软件工程知识对于软件行业的从业者,包括管理者、开发人员、测试人员都具有必要的指导作用。《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建立在高等数学、程序开发语言等课程的基础上,将工程化原则引入软件开发过程。对于专科生,这门课程往往开设在第二学期下半学期,或第三学期上半学期。学生的编程知识还相对薄弱,没有完整的项目开发经验,加上软件工程本身技术、原理、方法相对复杂,大量的概念和理论往往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难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面对问题我该“怎么做”和“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和探索学生到底应该获得什么,企业到底需要什么,如何增加专科生毕业后找工作时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增加专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是改进授课目标和方式的原则。

  2课程改革初探

  “专科注重技术学习和培养,应用技能学习是主要内容。”针对这个培养目标和上面提到的课程改革的方向,我们选择了科学出版社的《软件工程与项目实践教程》作为主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软件工程》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Software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作为辅助教材。主教材围绕“网上书店”系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软件工程及项目管理知识技能,把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通过项目问题、工作情境、归纳总结、拓展提高、思考提高5个模块介绍,实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目标。两本辅助教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及相应的专业词汇,用更多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软件工程的“方法、工具、过程”。同时,我们同步开设《软件文档写作》,该课程完整地展示了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立项书、需求分析书、概要设计书、详细设计书和项目测试计划、测试总结等软件生命周期中的文档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软件文档是软件产品的一部分,是软件生命周期中前阶段的体现和后阶段工作的依据。这门课程和软件工程相互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2.1加强英语学习

  最新的IT技术资料、行业标准如CMM等、操作系统、编程环境和研究成果绝大多来自英语国家[1]。一个合格的软件行业从业者,能够紧跟软件业的迅速变化,英语水平至关重要。中国软件企业是印度的5倍,而印度软件的出口额几乎是中国的30倍。英语语言环境的问题是原因之一。专科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弱,给专科生施行双语教学还是不太现实。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加上广泛阅读专业外文书籍,不但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外语水平,而且体现了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在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记住专业词汇和缩写,比如DFD、WBS等,要求学生课余分组完成辅助教材《Software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中一些篇章和段落的翻译,并相互交流。严格要求促进了学生科技文献阅读能力的提高。

  2.2运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和相关的案例被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在课堂上展示并传递给学生,可以把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产品如项目开发计划书、项目管理计划书、需求分析等完整地随堂展示,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信息量。利用简单的图片和网上共享的动画资源,使学生在短时间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加深印象。例如,我们把DFD图、状态转换图、JACKSON图等图表分析工具,用动画形式演示数据的流向,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

  2.3实验、实践、实习,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实验主要是对主课本中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的学习和验证;实践是在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分组完成选题,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按工程化的方法分析、设计和实现选题;实习是给学生创造机会,到公司里去替岗代工,适应和体会岗位要求。通过各阶段实际锻炼,增强了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规范的工程设计与实现能力、增强了学生阶段性文档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知识储备和实际岗位要求的差距。

  软件工程的思想应该贯彻到软件开发过程中。首先,在计划的阶段,会根据软件的规模、工期、人力等因素制定软件开发计划和管理计划,规范的开发流程促进沟通和利于软件维护。其次,敏捷开发、程序的模块化、增强功能模块的共享性和通用性,要求程序规范开发,有完备的开发文档。此外,培养规范开发习惯,积累规范软件产品,是软件公司立足市场,获取订单和海外代工项目的关键所在。本着这个原则,在实验、实践、实习过程中,注重软件工程思想的渗透,要求学生遵循规范、加强合作;注重开发过程的进度和成本控制;通过过程监控和测试保证软件质量;明确和满足客户需求;软件开发成果必须存在于容易理解的书面文件中。在实验、实践、实习过程中,对学生从技术、管理、产品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

  2.4任务驱动探究式案例教学

  《软件工程与项目实践教程》是符合任务驱动探究式案例教学[2]的教材,实现了“网上书店”项目的策划、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在讲授时都遵循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案、解决(工具、方法、阶段性产品介绍)、总结(概念和相关知识点)、知识拓展(知识补充和相关案例介绍)。课程讲授前,布置任务(提出问题、指出要阅读的相关参考文献章节);讲授中,启发诱导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发言、自由表达观点、勇于质疑探究问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及时解答学时的问题和对讨论进行总结;讲授后,布置作业巩固课堂知识。

  2.5用Excel编写项目管理工具

  保证软件项目成功完成的条件之一是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可监控。这是项目管理范畴,也是软件工程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部分。通过阅读《人月神话》,学生明白了“人/日”、“人/月”和“代码行”是标注软件规模的单位,学生尝试估计软件规模,并用他们熟悉的Excel开发出项目监控的条形图和线形图。具体思路和方法参见参考文献3,不在此赘述。

  2.6鼓励学生获取行业知识,扩大知识面

  介绍软件工程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如面向对象技术、快速原型技术、软件重用技术、集成化CASE工具等。介绍常用的软件工程网站、论坛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进解决问题和继续学习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阅读比尔·盖茨、丁磊、马云等领袖人物传记。

  3结语

  通过课程改革,促进了授课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参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了更加具体和严格的要求,学习过程中信息强度大,参与度高,按阶段考核学生实验、实践、实习成果,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4

  0 引 言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计算机学科对社会发展产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软件学院秉承办一流学科、出一流成果、建一流基地、育一流人才的理念,抓住机遇、迅速发展、突出特色、再创辉煌,直面来自于能源、环境、医疗、健康等领域的重大挑战。

  哈工大软件学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10余年来为国家输送了近4 000名合格的本科生和软件工程硕士毕业生;2009-2011年,先后获批“部级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单位;2011年,成为首批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在2012年教育部软件工程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7,为培育国际一流的软件产业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哈工大软件学院提出了“国际化、工业化”的办学理念和“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教育“金字塔”体系。哈工大软件学院一直积极探索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学生工作体系,不断深化学生工作内涵,以期能够持续保障和推动了学生培养方案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1 “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工作

  我国软件产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每年有数百万的人才缺口,而且对人才有特殊要求:能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知识,具有快速学习与掌握新的先进技术的能力,具有IT企业需要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商务能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良好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哈工大软件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哈工大品牌的高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因此除了要具备以上素质外,还要具备商务管理与决策能力、人格魅力、组织协调能力、战略谋划与技术前瞻判断能力、团队领导与管理能力、创造与发展企业文化的能力、国际化环境下的全局观念等。在此目标下,我们的学生工作从理想信念教育、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基于学生“个性化”职业指导、整合多方资源助力学生成长等方面开展工作。

  1.1 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软件学院培养的人才更要有以“解决人类在21世纪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来自于能源、环境、医疗、健康等领域的重大挑战”为己任的胸怀和志向。

  1)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注重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让培养责任感和责任能力的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秉承学院的育人理念,我们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初、中级团校,对高年级学生建立企业实习团小组,定期开展网上学习分享;以表彰科创和实训先进典型为契机,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激励学生,用典型指引成长,用榜样树立方向;形成以“IT企业行”、企业实训、企业实习为梯队的社会实践体系。据统计,至今已有3 000余名本硕学生去企业实践,解决企业软件开发实际问题上千个。八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百校助百村”支教团项目,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用程序书写中国梦,用代码实现个人对中国梦的理解。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团中央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的文件精神,学院重点开展对党员、学生干部等骨干成员的培训工作。

  2)重视领军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哈工大软件学院2010年6月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制定了个性化拔尖创新型工程领军人才培养方案,并为领军人才创建培养环境和条件。为培养合格的工程领军人才,学院在学生接受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通过理论讲座、专题研讨、素质拓展、基层调研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全面推进各年级学生骨干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注重领军人才的选拔。同时,学院每学期都会邀请校内教育专家、具备丰富思想教育的一线教师、学者为学院学生进行骨干培训。

  1.2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为创新创业带来了新的驱动。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哈工大软件学院肩负着为软件产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重任。实践证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活动竞赛、学生创业社团、服务支持机构等为主要支撑。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重视基于项目的学习。鼓励全员参与大一年度项目实践,由学生自主选题、自由申报、结合题目方向自由选择导师。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间的交流,锻炼领导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鼓励学生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在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软件工程时,就让他们尝试去独立完成一个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力争成功,也允许失败。

  (2)重视基于小公司运营的学生俱乐部。建院之初,学生自发建立了第一个学生技术俱乐部——“蓝线俱乐部”,目前学院已经有7个俱乐部。学生参考小公司的运营模式,建立了俱乐部的总章程、考评体系、财务、项目、固定资产等多项规章制度;在俱乐部中贯穿本硕的培训师资、项目、运营等共享机制;从俱乐部发展愿景、组织架构、人才选用、质量保证等多个方面建立运营机制。学院以科协横向粘合各俱乐部,积极联系企业,为俱乐部在技术、资金、管理上争取支持,鼓励跨俱乐部组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竞赛,以赛促学。俱乐部还为社会和学校志愿开发了多个项目。

  (3)重视基于MOOC技能的'培养。最流行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即为MOOC。软件学院学生成立了首个哈工大MOOCers社团,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对于教育平台整合的优势,积极获取全国甚至全球最高质量的多元化学科课程与知识,不仅能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软件工程领域知识,而且还能跨学科、跨行业地进行知识体系构建,帮助更多同学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进行合理的学习生涯规划。

  1.3 “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

  良好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哈工大软件学院将学生工作探索融人人生理想教育的全程化、全员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中。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平台,开展学生技术俱乐部工作、企业家论坛工作、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工作等。让学生在工业化的氛围中完成“工业化”素质的培养,在多元化的思维模式下完成“个性化”素质的培养,遵循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完成“精英式”素质的培养。具体需要做到:

  1)重视90后个性化职业指导需求。

  在全员和全程化职业规划指导的基础上,顺应90后学生需要,开展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每周设立个体辅导咨询时间,进行生涯规划、求职困惑、面试指导等方面的个体咨询,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惑。

  2)重视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建设。

  注重以专业教师及学工队伍为团队的多源师资力量,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发挥专业教师和一线就业工作者的优势互补作用,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同时,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目前就业指导教师均已获得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

  3)重视毕业生成长追踪工作。

  以学生为本,分层次、分类别培养,根据每位学生特点,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把握学生动态信息,结合逐步工业化育人理念,跟踪记录每位同学的成长经历,并追踪到他们毕业以后的一年、三年、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成长轨迹,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一手参考资料。

  1.4 整合多方资源

  “互联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学生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紧密配合各个部门,合力设计各培养环节,让学生在合理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积极地接收并运用这些资源,助力于学生成长成才。

  1)重视实习企业资源。

  除了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外,实习企业与软件学院建立多维合作,向俱乐部提供课题资源,营造创新氛围,投入技术指导力量;邀请行业专家、互联网创业典范做客学生品牌活动企业家论坛;联合实习企业举办竞赛类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课本之外的实践。

  2)重视校友资源。

  邀请杰出校友回学院为学生作报告,向在校的学弟学妹分享他们读书期间学习的方法与心得、项目经历、社团实践经历,去IT企业的实习、实训感悟以及毕业后成为职场人的成长经历。毕业生校友组织跨年级交流QQ群和就业内推微信群,为在校生提供交流渠道与工作、实习机会,在线解答技术问题,分享“互联网+”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现已搭建起近千人的互动交流协作平台。

  3)重视班主任资源。

  班主任主要是由专业课老师担当,任职时间为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发掘专业课老师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工业化背景优势,引导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规划等方面树立良好的意识。班主任通过日常的管理,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意识。

  2 结语

  哈工大软件学院的学生工作积极应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软件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学生工作模式、工作方法,才能实现学院办一流学科、出一流成果、建一流基地、育一流人才的宏伟目标,进而为学校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应有贡献。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5

  一、教育软件工程框架

  1、软件生存周期

  软件生存周期,即软件产品从开始计划到废弃不用的整个过程。软件制定生存周期战略,将其系统的划分为各个阶段,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对软件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软件生存周期大致可分为计划、开发、运行4个时期,每个时期可根据实际需要划分为若干更小的阶段:①计划期间。通常是由客户或软件开发者提出开发新软件的构想,分析客户需求,分析新系统的主要目标及开发该系统的可行性。②开发期间。开发期可分为软件设计阶段、。软件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详细设计,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教学内容设计。开放人员必须针对社会需求,严格遵循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知识结构,制定若干个相互关联的知识单元,将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科学的归纳和设计。实现阶段主要完成编码、试验两大步骤,编码阶段涉及大量的人机交互活动,首先由专业程序员对软件模块的层次结构,运行算法等进行初步设计,然后由专家对完成的软件进行全面审核和检查。教育软件工程是研究如何用工程的技术和方法,开发和维护作为工程化产品的教育软件③运行期。运行是软件生存周期的最后一个时期,人员在这一时期的工作,主要是做好软件维护。维护工作主要包括:修改软件运行中的错误;产品的更新升级;增添新功能和完善已有功能。软件工程是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产物,是近年来学界新兴的研究热点趋势。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教育软件工程学设计的研究对象和知识面极其丰富,从事教育软件开发行业的技术人员不仅要在软件及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素质过硬,还要精通其它学科(如数学、英语等),甚至需要多门交叉学科背景。

  2、软件工程概念

  软件开发模式是一种指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大多用直观的图表形式展现。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有瀑布模型和原型模型。

  瀑布是一种最常用的开发模型,它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利于项目经理掌握整个项目,同时限制了开发期间整个团队人员之间的交互,操作起来较为简便。瀑布模式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如果执行期间的某个阶段与预期目标稍有不符,那么系统中隐藏的细微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开发人员就必须立即重新修改代码,不仅加大了项目成本,甚至会威胁项目的成功。

  原型这种模型可以帮助系统更易为维护,更贴近用户,但也容易造成主次框架颠倒,结果低于预期目标,弱化用户环境等问题,通过一个原型对象来表明要创建的对象类型,然后用复制这个原型对象的方法来创建更多同类型的对象。

  二、软件工程的发展潜能

  软件工程研究不管是宏观的战略活动还是微观的教育活动,按其发展方向推论其最终目标都在提高物质水平方面都有巨大的潜能。教育软件在当代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项目,各个领域有许多交叉之处,这也使其在未来发展中能够与其他领域有一个协调的'合作。

  普遍的教育软件工程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有教育软件产业和教育软件产品两个方面。有人从宏观论出发,教育软件产业的动态管理和反馈所构成的循环是一种战略活动。

  软件工程将软件工程和教育紧密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适应时展需要,软件工程不管是在世界市场还是中国内市场都是一个极具发展潜能的土地上而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的重视,综上两点教育软件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向便有十分可观的前景。

  1、个性化和智能化方向

  软件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是从更加人性化出发,使用教育软件的使用者,能更智能化的为个人制定个性化学习方向。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能力以及接受程度都各不相同,在不同社会人群在使用教育软件时如何消除数字鸿沟的所带来学习效果偏差是优化教育软件的重要研究课题。教育软件除了要满足不同个人的个性化要求外,还要对不同群体在使用软件做智能化分类。教育软件为学习者预习、复习、考前突击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优秀的学习者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活动平台;教师备课进修及课堂演示的平台;开发教学资源库、制作课件的平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活动的平台;科技工作者和学术交流。就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育软件的潜在客户,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2、互动性方向

  教育软件具有情感性和互动性则是未来教育软件研究必然发展趋势,软件的个性化还是智能化相比于已有的其他软件都是一种重复,但情感性和互动性则是对教育软件的特殊要求。根据学习者的多次选择对你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作出判断。虽然软件没有感情,但是开发软件的人是有感情的,他们不仅用产品表达了对每一个学习者都应同样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力图通过细小的设计,传达出自己对人格、对成长,对健康心灵的全部理解去感染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者也能通过与学习界面交互而引发的与学习内容的互动从而在学习者使用教育软件时也能在心中引起共鸣,创造出更健康、更合理的学习心理。

  总而言之,教育软件研究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人性化,同时因为社会时展需要,教育软件的发展前景十分敞亮,但是目前所要求达到的个性化、智能化、情感性以及互动性都是限制其快速发展的瓶颈,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必然会克服,但是这些瓶颈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需要也让我们在研究其发展趋势时看清未来教育所存在的弱点,那么将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势在必行。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6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于信息产业、工程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在不断提高,而高校与之对应相关专业也在进行持续的改革建设、寻求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20xx年6月23日,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在天津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其内涵是培养出综合性、复合型的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本文从该计划出发,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其专业建设现存的问题和一些改革思路。

  1 软件工程专业现状与问题

  近几年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相关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通常是具备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需要的是工程应用性的创新型人才。而从目前高校的实际培养情况来看,达到这些要求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是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普遍在大一、大二阶段专业认知度还不够,主动学习能力较低,自学能力的培养只是靠个人素质,缺乏引导。这部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高校的各专业课教学彼此孤立,未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上各个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所导致的。

  其次,软件工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待进一步加强,综合工程素质亟待提高,无法满足社会综合性、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原因主要在于高校专业教学上前3年基本上还是沿袭老的大学教学套路。虽然近年来高校与企业(主要是各实习基地)的联系日趋紧密,但并没有完整、系统化地将相关企业的优秀资源引入到软件工程日常的专业教学上来。

  2 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通过借鉴“卓越工程师计划”中21世纪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软件工程的专业现状与问题,软件工程专业在未来几年的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可设计如下:修改培养计划以建立、完善合理的“3+1”培养模式,以课程组为单位完成本专业相应课程体系的`相关建设。使得学生通过校内3年课程学习和1年在企业学习、实训,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综合达标以适应社会需求。

  3 改革相关内容与措施

  3.1 培养方案的修订

  (1) 参照如图1软件工程专业现有的必修课程结构图(课程名下是课程总学时和实践学时),可看出除灰色的课程设计实践课外,主干核心专业技能课程的实践学时都偏少,远未达到一般目前优秀培训机构相关软件技能课程1:1的水平,后期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加以适当增加。

  (2)本专业在第七学期主要开设了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测试技术两门专业必修课,且未列出选修课程也大都是应用性技能课程。所以如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完全可以将这些课程交给企业,让学生在工程实习项目中完成。

  (3)此外,前期专业所制定的相关选修课部分,由于都是非核心专业课程,从内容选取上可能会有部分需要补充和修订,该工作在未来几年应该作为常态工作,在专业负责系部的范围内固定时间加以讨论共同制定。

  3.2 课程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

  从专业建设上看,建设的关键是师资。应该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后阶段的主要教学建设重点应逐步将现有教学课程组确定化,通过教研活动讨论,将培养计划按课程确定到各个课程组负责,在课程组的统一协调下进行课程大纲的完善和修订。

  3.3 实施“项目驱动”教学

  这部分严格说也是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可在不影响教学计划及大纲的情况下,在大二、大三的某些注重实践的核心课程中建立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改革尝试。若效果理想,可再逐渐扩大到其他专业实践课程,并同步修改课程实验大纲。

  3.4 专业实习实训的完善

  软件工程专业应积极推动本专业大四毕业生在就业前,到相关企业中进行实习实训,其目标是促进教育与产业的密切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进入专业相关企业工作,希望在学校、企业间形成一个新的企业实习实训机制。例如:在20xx年湖北经济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实习就已经进行了类似的尝试,通过与相关IT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借助武汉市政府资助的武汉高校IT专业助推计划,已经直接使得4名软件工程应届毕业生顺利实习并与企业直接签约。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7

  1 软件开发综合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软件开发综合实训是针对软件开发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所设置的具有综合性质的实训课程,几乎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均开设了此类课程,但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在近几年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通过引入项目教学,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计教学过程,很多软件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1]。因此,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应用于软件开发综合实训的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

  软件开发实践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是基础开发平台、软件开发技术、工程能力、行业知识、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2],围绕这个教学目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包含“一个开发方向,两个贯穿线索,三个实训阶段,四种知识覆盖,五个任务模块”。

  一个开发方向指的是实训针对.NET开发方向进行;两个贯穿线索指项目开发和软件工程的工作过程始终贯穿实训过程;三个实训阶段指按照由简至难、循序渐进的顺序将实训划分为实训准备阶段、实训主体阶段和能力拓展阶段等“三段式”实训过程;四种知识覆盖指实训的内容作为对两年专业学习的总结,涵盖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应用、网站前台设计和软件工程等四类课程群;五个任务模块是将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分为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和软件推广等五个阶段,全面锻炼软件开发岗位群需要的软件开发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等。

  3 具体改革措施

  3.1 实训项目的选取。将实训内容作为“真实的企业案例”以“教学的形式”来完成“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3]。这就要求合理选取实训项目,既能够满足职业能力的要求,又能够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便于实施,乐于实施。在学生熟悉的应用领域中选取项目,避免由于对项目的不熟悉而导致的学习压力增大、厌学等现象。

  基于此,笔者提出一种新的选取思路――“项目继续”,即校企合作确定的项目不应只体现在软件开发综合实训中,在先修课程的学习中就应该涉及到。学生提前接触过项目,可以有效的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避免对项目的抵触心理。但实训过程中的项目内容绝对不是对先修课程项目的重复,而是项目的深度完善和细化。同一个项目主题,软件开发综合实训中的教学和先修课程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3.2 团队组建。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将班级组建为一个虚拟的“软件工厂”。软件工厂下分多个软件开发团队,每个软件开发团队由5~6名学生组成,组长负责团队的任务分配、计划制定、小组互评等整体工作。除组长以外,根据五个实施模块,每个成员分别担任如下角色之一:

  1.需求分析经理:主持需求分析过程中的工作,制定需求分析计划,负责主要的用户沟通,问题汇总等。指挥其余组员共同完成需求分析的任务。2.软件设计经理:主持软件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制定设计计划,指挥组员完成软件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任务。3.开发经理:开发团队组长担任,负责编码过程中任务分配、计划制定、进度管理等。4.测试经理:负责测试计划的制订,组织测试实施及管理。5.推广经理:负责项目的推广和答辩工作。

  3.3 项目实施过程。综合实训过程由浅入深按照“三段式”方式展开。第一阶段为实训准备阶段,让学生复习熟悉开发环境;第二阶段为实训主体阶段,学习B/S、C/S两种系统的开发能力;第三阶段为能力拓展阶段,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开发,发挥创造力,提高实践技能。

  3.4 考核方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教学要配合以工作过程考核为主体的课程考核体系,以合理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软件开发综合实训的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考试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表现和学习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这部分考核又分为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两部分。个人考核包含项目参与性、考勤纪律、个人开发能力和项目贡献、学生自学能力等;团队考核包括团队计划的制定和完成、分工协作情况、团队管理情况等。

  为了最直观的反应实训的教学效果,最后设置专门的考试项目考核。考试项目为小型数据库系统,涉及数据库软件开发中最常用的技术,重点考核学生对这些常用技术的熟练程度。

  4 取得的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改革能够有效提高软件开发综合实训的教学效果。首先,灵活的授课形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各个阶段的软件开发能力;其次,情景化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职业能力,并且有效提高的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再次,考核体系的创新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项目参与度,感受软件开发的成就感、荣誉感,进而树立行业工作的自信心。

  5 小结

  改革后的软件开发综合实训类似于企业的岗前培训。实训项目来源于企业,人力组织模拟企业,实训过程效仿企业,整个实训过程让学生一方面熟悉企业工作和管理方法,另一方面熟练应用常用开发技术,提高实践技能,有力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但新的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助企业力量,加强教师锻炼,提高教师驾驭课堂和指导学生的水平将是下一步的工作研究的重点。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8

  一、软件工程专业学位教育的产学研培养思路

  1.紧扣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创新产学研高层次人才培养理念目前,新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硕士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不足9%,和东部地区(37%)相比差距较大,且该行业人员流动性较强,新疆本土企业还面临着高端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的现实困难。新疆大学软件学院针对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级软件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我国尤其是自治区软件产业发展的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与产业互动、面向需求、多元合作、质量第一、品牌运作、改革创新”的思路办学,紧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关于软件技术与服务、信息服务与外包的论述,积极探索多种合作办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坚持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努力拓宽软件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渠道;着力实现软件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2.坚持开放办学,探索政府、企业、学校相生相长之道在高层次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体现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院坚持体制机制的多维创新,探索出一条政府、企业、学校相生相长之道。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专家组成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每两年举行一次研讨会,帮助学院加强在教学建设、教学运行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规划、统筹管理,提高学院教育教学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学院的建设发展以及学生的培养进行指导和监督。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信息产业厅、科技厅、教育厅等部门领导担任“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政府、企业、学校各方专家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提升学院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等方面的水平,完善监督机制。3.加强与企业联动,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了持续深入地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学院不断加强与企业的互动,与国内外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业界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盟”,发挥各自的“环节”优势,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之与理论学习形成良好的`迭代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优良的学习、实习、实训和就业的资源。学院与北京达内、北京亚信、四川华迪、东软集团、中软公司、上海EMC、Ora-cle公司、QAI公司、神州数码、深圳远新等公司联合建立软件学院实训实习基地或联合实验室。和疆内外知名IT企业(公众信息、熙菱、伊能众诚软件、新能信通公司、新疆红有软件等企业)签署了长期学生实习协议。与Ora-cle公司联盟合作,成立新疆大学软件学院甲骨文俱乐部。与亚太地区最大的软件过程改进服务机构QAI公司合作,成立新疆大学软件学院———QAI授权全球认证考试中心。4.依托新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创新高层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20xx年10月30日,在新疆大学软件学院建院十周年之际,由企业和学校领导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新疆大学软件学院-克拉玛依红有软件、软件新技术研究开发联合实验室”“新疆大学软件学院-新疆移动公司学生实践基地”进行了揭牌,并签署了“新疆大学软件学院-新疆软件园战略合作协议”。一系列基地、联合实验室的挂牌和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是学院研究生培养和产学研基地建设的里程碑,它瞄准了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依托学校综合学科和学院前沿技术优势,以提升服务新疆软件产业行动计划为新的起点,将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推动了研究生培养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新建的联合实验室将向广大研究生提供先进的无联网开发实践平台、移动服务和应用开发实验和技术开发环境,承担我院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软件工程技术方向的互联网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软件项目管理等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截至目前,克拉玛依红有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和新疆移动公司累计捐赠价值50万元的研发设备和软件开发平台,先进的开发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才为学院高层次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软、硬件基础。这不仅带动了软件新技术科学研究高水平成果的实现,还创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

  二、创新/创业平台下的研究生产学研培养模式

  1.鼓励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搭建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平台学院根据专业特点,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并给予场地和设备支持,有意识地培育创新源头,鼓励创新机制,彰显学院办学特色和亮点,让学生在成长和成功的快乐中学习。通过引导和精心培育,“掌心工作室”“Iveely工作室”“点动工作室”和“甲骨文俱乐部”等一批学生自发组成的“工作室”和“虚拟企业”入驻其中,正茁壮成长,成为学院创新型实践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些“工作室”和“虚拟企业”中,学生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集体学习带来的快乐,一些“发育”较快的团体已经具备承接企业委托项目的能力,累计合同额已超百万。为了鼓励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学院也不断创新工作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连续五年设立院级“萌芽基金”,四批共计30余个学生自选项目受到学院资助,资助学生从事项目开发,培育创新源头;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开展各种软件开发设计竞赛活动和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设计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学术交流意识;③采用假期学校、教师项目介入和技术沙龙等方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加强工程实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长成才机会。许多研究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也参与了教师科研和教学改革环节,20xx年学院承担了“新疆软件工程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学生创新实验”“教学名师培育”三项校级质量工程培育项目建设任务,还获得了三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两项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学生二十余人,研究经费累计十余万元。2.聘请企业指导老师,深化研究生“双师型”师资人才队伍建设为继续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大产学研基地建设的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企业推荐、学院申报、学校审批,学院已聘请克拉玛依红有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谈继强等13人为我院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企业指导导师(新大研字〔20xx〕10号),企业导师均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并从事实际工作2年以上;具有软件行业5年以上工作经验,承担主持过大型软件项目的研发和管理。由于企业导师工作量较大,因此每位导师每届可指导硕士生2名。研究生毕业论文采用双导师制,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际工作指导,校内导师负责学生论文工作的学术指导。通过建立各种严格的企业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老师选聘和管理办法,给研究生的实践和专业知识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提高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20xx年邀请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张睿键教授利用学术休假来学院进行为期15天的讲学。20xx年学院邀请美国计算机教授刘燕权为我院学生讲授软件过程管理专题讲座。学院还聘请外籍教师进行专业外语和英语口语教学,强化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的外语应用能力,利用第二课堂开设一学期“英语口语提高班”。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9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课程体系;建设方法

  纵观目前珠三角各园林设计公司,使用最多,最基本的设计软件包括AutoCAD、Photoshop、SketchUp三类,分别为制图、渲染、3D建模软件,利用这3种软件,能进行平面制图、效果图制作、完成园林公司的文本制作等等。那么,在高职院校的园林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是否需要进行此三类课程的教学?如需要,该如何进行教学是本文的探讨点。

  1 高职院校设置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园林企业,其工作岗位主要分为3 类:(1)园林植物生产、销售、养护岗位群。 (2)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制图岗位群。(3)园林施工、园林预算和工程管理岗位群[1] 。从这样的现状可知,学生在就业时可选择的方向多样。通过对园林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他们纷纷表示就目前的市场而言,不建议园林专业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比如纯施工方向。因为园林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生在就业时有很多方向可以选择,在学校进行基础培养,对园林有基本认识,能够一专多能,而方向则可进入社会后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喜好进行选择。

  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园林制图、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图设计等课程,让学生掌握AutoCAD、Photoshop、SketchUp软件的操作技能辅助其他课程的开展尤为重要。培养目标为让园林专业学生了解园林公司的出图要求,掌握计算机制图软件的应用, 并能从事园林设计和绘图工作。这需要园林相关专业进行就业导向型高职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建设。

  2 课程体系的建立

  2.1 三门软件课程的关系

  首先,在AutoCAD、Photoshop、SketchUp三类软件中,AutoCAD是基础,因为无论是利用Photoshop渲染平面图还是SketchUp建立3D模型都需要用到AutoCAD绘制的基础图形,所以,首先要学习的是AutoCAD软件。

  其次,Photoshop作为后期效果图处理的软件可以放在SketchUp之后学习,先学习如何利用SketchUp建模,然后学习利用Photoshop处理模型效果,同时还可学习利用AutoCAD绘制的平立剖面图进行渲染。综上,三类软件的学习顺序为AutoCAD――SketchUp――Photoshop。

  最后,为了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三类软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3类软件,实现灵活运用,需要足够的课时量,因此这三类软件不能放在同一个学期学习,分学期进行教学,每门课程之间以项目进行连接,以求达到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提高学生对软件应用的能力以及制作设计方案文本的能力。

  2.2 专业课程间的相互关系

  三门软件课之间互有联系,同时与其他课程也应相互呼应,共同提高学生对园林设计的理解。课程递进关系如图1所示,具体课程安排如图2所示。以园林制图、园林美术基础、园林设计手绘、园林概论为基础课,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图设计、毕业设计为提高课建立软件学习的基础理论与提升应用能力。

  具体安排为大一上学期学习园林制图,规范制图要求,并学习园林美术基础,提升对形体、透视等的认知;大一下学期学习AutoCAD,同时学习园林设计手绘,提升对效果图的理解以及颜色的把握,学习园林概论,对园林设计有基本认识,为学习SketchUp及Photoshop打基础;大二上学期学习SketchUp,同时开设园林规划设计(1),一方面通过SketchUp加深学生对设计空间大小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学习,对于模型中的材质、配景设计将会更加得心应手;大二下学期开设Photoshop,同时开设园林规划设计(2)和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将AutoCAD和SketchUp学到的技能运用到课程当中,另外开设园林工程,学习相关知识,为提高课――园林施工图设计打基础;根据市场调研,确定高职园林相关专业学生首次就业岗位为施工图设计[2],因此在大三上学期,将重点提升园林施工图设计,再次将AutoCAD的运用专业化,同时,根据同学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方向做毕业设计,按照园林公司标准要求,在毕业设计中灵活运用三类软件。经过这一系列的培养,让学生在进入公司之前就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

  3 课程建设方法

  根据前辈们的经验总结以及笔者对于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经验和理解,将就业导向型的课程建设方法主要总结为以下3点。

  3.1 以基本方法为核心,发散学生思维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老师的依赖性强,自学能力较弱,为了让他们在就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学会思考。具体作法为任何一门软件只教基本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自己琢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AutoCAD课程重点强调图层的应用以及设计规范,SketchUp课程重点强调组与组件的创建,Photoshop课程重点强调分层,三种软件都要熟记快捷命令等,然后用由易渐难的项目层层推进他们对这些软件的认知,学任何一个命令或者方法都要举一反三,发散学生思维。

  3.2 以项目为驱动,创建课程体系

  三门课程虽分属不同学期,但具有密切的联系,为了让学生能够连贯地运用这3类软件,可以用相同项目将教学串联,比如在AutoCAD课程中让学生绘制某现有的居住区平面图,然后在SketchUp课程中将此居住区建模,最后在Photoshop课程中渲染平面图和效果图、做分析图,形成文本。再进行扩展的话,就是在园林规划设计课上让学生对此居住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对此居住区中的某景观小品进行设计,在施工图设计课程中绘制此居住区的施工图纸等等,每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有限,但是如果所有老师能够合作,用某一个或两个项目对所有课程进行串联,驱动课程体系的创建,并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相信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在毕业前将会对园林行业的运转有一个深刻的认知。

  3.3 以态度和实操为检验,改革考试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式为开卷或闭卷答题,这种模式显然不适用于实践性强的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课程。本课程建议采用平常表现与实操效果的综合评价,平常表现主要是看学生的态度,是否能专注地完成任务,能否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实际操作则是给学生一个时间限制,以一个实际项目为题,按要求完成平面图绘制或者模型制作,以此检验学生运用软件的熟练度与精美度。

  现代的电子科技日新月异,软件也是不断在更新,作为高职院校,要时刻保持与就业市场的联系,按照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授课内容,加强就业导向型的课程建设,真正实现学校学习与社会就业的无缝对接。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软件工作计划集合九篇08-14

实习生工作计划06-15

实习生工作计划07-28

护理实习生工作计划03-17

实习生实习工作计划01-04

实习生工作计划范文04-06

实习生的工作计划5篇06-18

【精选】实习生工作计划3篇06-07

实习生个人工作计划03-02